程華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教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應用。
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對于改變“填鴨式”的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景。
【片段一】
某位教師在教學北師版四年級下冊“誰打電話的時間長——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對于8.52÷0.7,引導學生比較了這個算式和以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后,就讓學生小組合作,想辦法計算。于是,學生開始合作交流。我注意觀察了一個小組: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快就在小組內列豎式計算,并將算理說得井井有條,其他學生只在一旁漠然地旁觀……
這種類似的合作學習屢見不鮮。沒有個人的獨立思考,中、差生能在探究中收獲多少?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在合作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片段二】
一位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在學生能測量圓的周長之后,讓學生準備4個大小不同的圓,分別測量它們的直徑和周長,計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商,并填在表格中。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合作測量、計算,很快發現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教師和學生帶著成功的“欣喜”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在這種指令性的要求下,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預設的探究活動。學生可能會心存疑惑:為什么要測量周長和直徑?為什么要計算周長和直徑的商,而不計算它們的乘積或其他?這種合作探究留給學生的只能是對過程的經歷,而絕不是數學的思想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反思】
以上的片段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雖被廣泛采用,但有不少是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過多注重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而忽視過程背后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反思,現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注重對問題解決策略的引導,讓學生能感受到過程背后的數學思想
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首先就應防止合作的盲目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為此,在合作之前,教師應注重對問題解決策略的引導。這種引導并不是告訴學生,每步具體做什么,而是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應當是怎樣的。比如,片段二,在讓學生合作探究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時,解決問題的策略就非常的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正方形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并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學生經過新舊知識的類比,會很容易猜想到:圓的周長和直徑(或半徑)有關,周長是直徑的3倍或4倍等等。然后讓學生討論:應該怎樣驗證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學生很自然想到可以通過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然后計算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接下來學生就能自主地進行合作探究。
這樣的合作學習,不是執行教師程序化的指令,而是師生共同構建的過程——教師在關鍵處點撥、在猜想后質疑,學生在明確解決問題策略的基礎上合作學習。這樣不僅讓學生有效地參與了合作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感受了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類比猜想—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發現規律。這對于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數學思想和發展問題解決能力提高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讓學生都能參與到合作探究活動中,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小組的合作探究必須以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前提
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小組合作前應當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才能在合作探究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才能對別人的觀點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才能使每個人都有收獲。比如,在片段一中,教師應當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來計算8.52÷0.7,然后再對各自的方法進行交流,發現方法上的共同點,進而選擇最優的算法。
2.適當分組,明確分工,組內交流時學困生和中等生優先
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適當分組,明確分工是關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進行分組,并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能力進行合理的分工,防止組內尖子生的“一枝獨秀”。所以在交流中,要先讓差生或中等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許這些想法很稚嫩,但這正好為深入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后才讓優等生結合別人的想法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3.教師參與小組合作,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幫助
為了能讓每個小組的合作有效地進行,教師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優勢,對每個小組的合作探究進行調控。對于能力強的小組,教師可以讓他們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如何才能完成得更有特色?對于能力強差、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小組,教師可參與其中,傾聽他們的意見,適時點撥。
三、注重對合作探究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團隊成功的榮譽
注重對合作探究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這種評價是多元的,可以在小組合作中,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也可以是教師對于某些小組的肯定;或是匯報時,小組間的補充與完善。教師通過有意識的生生、師生之間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的成果就是一個團隊的榮譽,每一個成員都應為這份榮譽而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的使命感,從而提高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帶來了課堂教學的巨大變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已經深入人心,但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也備受關注,因為“有效的課堂教學”也將是我們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