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婉珠
摘 要:課堂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場所,更是提高能力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是新一輪課改的要求,也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個性得到張揚,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提高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我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此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的一切思維活動都離不開語言的參與。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調動學生口頭表達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用有條理、準確、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活動和思維過程,使學生敢說、會說、愛說,這樣才會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既然手和腦之間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并把它與思維活動結合起來。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要求學生準備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看、擺擺、想想,學生不但理解了元、角、分之間的聯系,而且很快學會了簡單的換算。這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三、初步自學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差,他們還處在依賴教師的階段,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合理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在教學三、四位數的筆算加法時,我設計了兩道復習題,一道是復習整十(百)數加整十(百)數的口算方法,另一道是復習兩位數的筆算及其筆算法則。復習后把事先準備好的筆算兩位數的加法法則的小黑板掛上,出示例一:243+132,以豎式形式出現,并提出:哪位同學會算?試試看。以鼓勵學生自學,學生試算后,請兩三個學生說說試算的過程,然后教師帶領學生把計算過程在黑板上板演一遍。例二、例三同樣讓學生先試算,遇到問題時,再及時給予幫助。需要強調的是,在討論歸納時,要注意利用表揚、激勵這一杠桿,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道例題都完成后,我設計兩個問題,一是比較筆算三、四位數的加法與兩位數的加法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二是根據剛才的新課,并結合兩位數的加法法則,請學生總結出三、四位數的加法法則。此時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與討論。最后我再適時地把準備好的寫有三、四位數的加法法則的小黑板掛上。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時總借助舊知引入新知,并適時安排學生自學,通過試想、聽、說、比較,在獨立嘗試中掌握學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精神和自學能力。
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而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從早、從小抓起,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有創業意識的中國少年。由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黃花5朵,紅花比黃花多3朵,紅花有幾朵之類的問題時,如果僅僅通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1)哪種花多?”“(2)紅花的朵數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來講解,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掌握情況不理想,學生對于為什么把“多”的量分成兩部分,有的用加法,有的卻用減法,學生在解題時感到很茫然,這時教師就要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分組,引導他們進行討論、探究,讓學生明確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找出誰和誰比,然后再看看誰多誰少,最后再看看題目求的是較大的數,還是較小的數。這樣通過引導、討論,學生就能正確地列出算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敢疑、敢問、敢破常規的信心,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多變地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會得到不斷的訓練、挖掘與發展。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教師應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意識,應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善于引導、注重培養,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