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濤 王穎
摘 要:埃德加·富爾早在《學會生存》一書中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于是,“教會學生學習”就成為當今教壇流行的口號。要教會學生學習,教師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需要,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創造性地學習的過程。
關鍵詞:主體;會學;引導;領悟
一、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
教學形式受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思想由教學形式體現,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形式,也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過去乃至目前,仍有些教師對“會學學會”的教學思想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主宰著課堂,把學生異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用題型套路的熟練與機械運用替代解題方法與思路的獲得過程,忽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他們的教學活動很難得到學生的主動配合,缺乏生機和活力,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會學學會”教學思想則把學生主動學習放在突出的地位,注重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教方法、交“鑰匙”,使學生用這些方法和“鑰匙”,自己去打開知識的寶庫。
二、創設條件,引導參與
數學教育的顯著特點是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更要讓學生會學。會學是學會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目的。要會學,最根本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師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青少年學生,大多希望自己成為探險者、發明者、創造者,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參與學習的動力源泉,教師要愛護和利用這種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導演的身份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師,學生學習的導引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三、指點方法,引導領悟
學校的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既要教知識,更要培養能力。因此,現代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單純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自己去學。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所以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學法。比如,怎樣記課堂筆記,怎樣進行課后復習總結,怎樣理解概念、定理、法則等,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實踐學法。把教學作為一個思維過程而不是作為一個思維結果來進行。教學中,教師不能將結論直接“奉送”“灌輸”給學生。比如,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探索結論、如何深化問題等等,讓學生從中感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還要讓學生展現他們的思維過程,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和點撥。再次,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實踐學法的典型例子,誘導學生舉一反三,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法。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不僅能“學會”,更要能“會學”。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不斷通過自學給自己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