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娟
摘 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閱讀教學“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就如何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進行了敘述。
關鍵詞:質量觀;精心;預習;精簡;加大;科學提問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閱讀教學,課堂中教與學的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
不同的質量觀會有不同的效率觀。什么樣的課堂是高質量的課堂?是以教師的“講”為標準,還是以學生的“學”為標準?是以教師所預設的公式化的課堂程序為標準,還是以學生會不會、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為標準?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要有量。
二、功夫用在課外,精心備課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心中始終裝著學生,除備常規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善于分析學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煉的語言、更準確的語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大多數時間的主人,讓他們有更多、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與探討,促進其主動發展。
三、充分預習
預習是學生個體建構新知的過程。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體現在預習的水平上。預習作業要全面地針對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為教學作一些基礎準備。預習作業的布置要指向教學目標。學生只有做了充分的預習,才能保證核心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精簡教師活動量,加大學生活動量
1.精簡教師活動量
從較低的操作層面來說,只有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保障。
2.加大學生活動量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程度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五、科學提問
問題太簡單,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且還容易浪費課堂時間。在聽課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把題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這種提問的必要性暫且不說,僅從學生異口同聲地喊“是”或“對”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學生都會,實則是“花架子”,把學生當成聽課機器,根本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根本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學地組織問題呢?首先,要科學選擇提問內容。太簡單的內容自不必說,但如果問題太難,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白白浪費掉很多思考或討論時間也于事無補。可見,設計的課堂問題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考慮學生實際,這樣才能使他們通過思考獲得成功的愉悅,從而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其次,提問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幾十秒鐘。讓所有的學生開動腦筋,為解決問題作出自身努力。經過思考,他們也許就能恍然大悟,不僅省去教師講的時間,而且有利于面向全體,提高課堂效率。還有,在學生思考時,教師要掌握介入指導的時間。如果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會減少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介入過晚則會讓學生過久處于迷惑狀態,造成學習興趣降低。
我們只有科學利用課堂時間,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適應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李國亮,謝建美.改變閱讀教學低效之謀略.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