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巖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口語表達;寫作;生態;親情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真正地發揮語文的育人作用,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培養,在授課的時候就不能只關注語文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審美追求。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將課堂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語文能力的培養
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這是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也是語文的應用價值所在。所以,本文就從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兩個方面進行介紹。
1.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表達是其應用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創造機會,引導學生開口說,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例如,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復述”“講故事”“自我介紹”“辯論”“演講”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開口說,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以“復述”為例進行簡單介紹,在教學《將相和》之后,我引導學生之間復述文章,當然不是讓學生背下來或者是讓學生依照著教材進行讀,而是,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中講授的內容,然后自己組織語言將課文內容復述出來,這樣的活動既可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隨之得到提高。
2.寫作能力的提高
寫是語文能力培養中最難的一部分內容,也是教師和學生最為頭痛的一部分內容。但是現在作文教學存在如下問題:問題之一,寫作教學內容缺失。問題之二,寫作指導缺位,尤其缺乏對“怎么寫”的指導。問題之三,寫作教學觀念落后。問題之四,一些作文試題的導向錯誤。問題之五,寫作體式要求失當。所以,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因此,我認為引導學生堅持寫專題日記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我還把每個專題都起了題目:
星期一是“童話連續劇”,星期二是“猜猜他是誰”,
星期三是“快樂讀書屋”,星期四是“我愛我的家”,
星期五是“校園趣事多”。
這樣每周往復,天天有內容寫,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學生不用再為日記內容傷腦筋,只需要解決怎樣把日記寫好的問題了。當然,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的詞句,并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從而為自己的作文增加亮點。
二、情感態度的培養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部分內容也是應試教育下教師最容易忽視的一部分內容,但卻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下面從生態教育和親情教育兩方面進行介紹。
1.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的同時,環境保護意識也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這是一篇構思新奇、靈氣飛揚、溢滿浪漫氣息的散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要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怎樣對待自然界的朋友呢?……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幾個問題,讓學生隨著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進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樹立起環保意識,并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2.親情教育
親情不言而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最為真摯的情感,教師要借助語文教學,讓學生體會那份“久違”了的親情,讓那些逐漸淡薄的親情在語文教學中重新獲得感悟,最終讓學生學會感恩。
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課文中的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讓學生介紹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能夠體現父母對自己的愛的小事,目的是讓學生在回憶的過程中,讓學生重新真正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雖然有時候方式方法不對,但出發點都是好的,所以,這就需要溝通。接著,我將學生引入了本節課的正式學習當中,從而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中心思想,體會親情的價值。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價值,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促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守亮.關注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1(32).
[2]單曉菲.淺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時代教育,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