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內容摘要】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主體參與的條件和關鍵。
【關鍵詞】創設情境 趣味性質 應用性 操作性 開放性 參與實踐 自主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有意義的情境創設,是他們(指學生)始終以積極態度參與的無形動力。”這說明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情境密切相關。課堂教學的事實也表明:只有學生被設計的課堂情境感染,或思維進入預定的情境之中時,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憤悱”的狀態中,從而自主學習。
一、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寓教于樂,能喚起學生亢奮愉悅的心情,使大腦皮層出現“優勢興奮中心”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覺得“樂在其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激發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使他們(她們)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不斷獲取新知。
案例1:在“方程的應用”一節教學中,我先講孫悟空大鬧天宮、大戰二郎神的故事,孫悟空變成了小雞和兔一共有頭36個,腳100只,問孫悟空變成了幾只雞和幾只兔?這個引題別風趣學生頓時興趣勃發,急切地表露出對答案的渴求,圍繞這一問題積極思考、鉆研、探究,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二、創設應用性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命題
創設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明白實踐產生理論知識,發展理論知識,生活需要掌握知識,發展知識,學生會以強烈的求知欲和飽滿的熱情學習新知識,發現新知識。
案例2:在“過三點的圓”這節教學中,我設計如下問題情境:拿出一塊破碎的帶有邊緣的圓形玻璃,問:帶這塊碎片到鏡店能配一塊與都來一模一樣的玻璃嗎?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發現將此問題轉化成為數學問題是確定圓的問題,關鍵在于確定圓心,通過復習確定直線的方法,類比探究“幾點”確定圓,在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輕松愉快地完成了認知圖標,自己發現了定理。
三、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開放性問題,由于開放性的條件或多或少不足,在唯一的結論解題的策略多種多樣,被公認是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數學命題,這些問題具有強烈的挑戰性,在學生苦苦思索之后,更能體會成功的喜悅,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使學生自主探究。
案例3:在學完“垂徑定理”一節教學后,布置如下問題:
如圖,在⊙O中,AD是直徑,CD是弦,AD⊥BC,E為垂足,由這些條件,你能推出哪些結論?
(要求:不添加輔助線,不添加字母,不寫推理,只寫6條以上的結論)。此題一出,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得到的結論形形色色,實實在在進入了學習狀態。例如:
①AB=AC;②BE=CE;
③∠BAD=∠CAD;
④∠BCD=∠CBD;
⑤AB=AC;⑥DB=DC;
⑦∠BAC+∠BDC=180°;
⑧AD是線段BC的中垂線;
⑨△ABD≌△ACD⑩△ACD∽△BED等。
四、創設學生參與實踐的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實踐顯示:只對知識具有社會意義的認識不一定能產生學習的持久興趣,如果在實踐和活動中讓學生承擔某種任務,他們在完成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實際意義,會感到知識不足,需要進一步學習,從而促其發展,因此,適當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實驗、學習、參觀、調查及生產勞動等,使學生從中既獲得了一定的直接知識用以驗證書本知識、又加深鞏固了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在實踐中又把獲得的實踐知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中來。
案例4: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后,安排學生學習。設計測量學校旗桿、操場邊上的大樹、底邊不可以直接到達的鎮電視塔的高度的方案,并實地操作測量,又如學習“統計初步”后,組織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個數,估算全校同學的家庭一年大概會污染多少土地,從而加深不同統計量意義的理解,并且在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感受德育塑料袋的行為會對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