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琴
[摘 要]小學語文以母語奠學生精神成長之基,更需要重視習慣培養。流動兒童來自不同的地區,他們原來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所以,教師需通過培養流動兒童的聽讀習慣、寫作習慣、言說習慣,來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流動兒童,學習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流動兒童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他們的語言、衣著和生活習慣與本地兒童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學校教育在努力將這些學生與當地學生融為一體的時候,課堂教學卻面臨著新的問題。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成為一個研究重點。
一、因材施教,培養流動兒童聽讀習慣
事實表明,不同地區的兒童在聽讀兩個方面的基礎往往大不相同,因此在課堂上的實際表現會有明顯區別。比如說課題組的一位一年級教師在教拼音時,經常遇到類似于這樣的問題:教拼音ang、eng、ing、ong等后鼻音和整體認讀音節ying時,很多外地流動過來的學生無法從課本插圖上獲得有益的啟發,傳統的范讀、跟讀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基礎。教師本著因材施教的思想,可創建調查方法:結合一個具體的拼音如ong,去跟這些學生聊天,教師特地說出包括ong在內的一些詞語,如山“洞”、冬天河里結“凍”、下雨天打雷轟“隆隆”等,讓學生也說出類似的詞語和句子,看看他們在發音時有哪些特點與不足。然后到了課堂上學習ong的發音時,可以先針對本地學生實施一定的策略教學,這個時候流動兒童一般會處于一種感知的狀態。然后再針對調查中得到的信息,教師用他們熟悉的語言發出這些讀音,也可以舉出他們熟悉的例子去幫他們理解這些拼音。這樣就較好地達成了拼音教學的基本要求。
二、分層作文,培養流動兒童寫作習慣
經驗證實,寫作也是流動兒童的弱項之一,尤其是對中高年級才轉過來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寫作基礎與我們的教學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他們一般都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寫話訓練,因此對于需要積累的寫作而言,培養習慣與提高能力就成為另一個研究重點。筆者在三年級的教學中,曾經針對班上的十多名流動兒童,本著分層教學的思想,專門制定了一套寫作指導辦法,降低起點與要求,增加寫作頻次,增強寫作指導,經過了一個半學期左右的努力,他們的寫作意識就明顯增強了。
首先,筆者對照低年級寫話教學的要求,通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要求這些學生寫一段話,主題是“我的校園”。因為這些孩子剛剛轉過來,對校園還不熟悉,因此設計讓他們放學后在校園里帶著目的去觀察。如有貴州過來的兄弟倆,第一次讓他們寫教學樓,兄弟倆寫得很短:我們的教學樓很大、很長。于是筆者帶著這十幾個孩子,連續三天在放學后繞著教學樓看,走到各層去看。讓他們觀察樓的外觀結構、內部構造。后來學生就寫出了更長的話。繼而,筆者要求他們寫出更長的句子,變成一個小短文。有了前面成就感的驅動,這一點倒不是很難。只是這個時候就需要他們在寫的時候還要閱讀,因為只有讀才能讓他們寫得更生動。幸好,班級圖書角有很多班上學生提供的書,只有有了這樣的任務驅動,他們才會讀得更認真,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三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三、個性表達,培養流動兒童言說習慣
研究發現,流動兒童在言說表達方面往往存在著一些欠缺:一是膽量不夠,二是表達習慣不理想。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課題組形成的共識是:在課堂教學中本著包容的心態,讓學生感受不同語言的風采,然后再用普通話來表達。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就不會對外地方言產生歧視,反而會有一種想聽的欲望,而流動兒童也會因為這樣的氛圍而感覺到自己的方言不是負擔而是可以引以為傲的資源,從而敢于言說,進而善于言說。
如在教《姥姥的剪紙》一文時,對于“姥姥”一詞,各地叫法不同。如果事先不作交流,在這些流動兒童朗讀文章時,由于濃重的鄉音和不同的理解,可能就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如果事先進行溝通,再讓他們說說自己關于姥姥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再做得細一點,把文章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關鍵點進行羅列,然后做好鋪墊工作。值得強調的是,朗讀時感情應當是第一位的,流利要得到保證,而普通話是否準確則在于平時的訓練與積累。這個時候,“說”的教學重點則在于習慣的培養。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