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彬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數學教材有了較大的改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把握和實施新課改, 必須認真研究和分析高中數學新教材,并與舊教材作對比,認識新教材中傳遞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關鍵詞]新教材;結構與內容;教學理念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數學新教材有了較大的變化。如何從這些改變中深刻認識新課改,把握和實施新課改,是擺在課改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基于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和分析高中數學新教材,并與舊教材作對比,認識新教材中傳遞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為數學新課改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舊教材與新教材在編寫上的不同
舊教材與新教材在編寫上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學習數學知識目的性的描述。前者的理念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而例舉問題加以應用,重心在知識的傳授,問題解決則是知識應用的載體,解題方法是套路式的。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數學結論的表述——數學結論的驗證——應用舉例——鞏固練習。教師在教學上往往照本宣科,思維的重心局限于知識傳授、記憶、模仿和驗證上。因此,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是相當有限的。而后者的理念則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引發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與思考,重心在知識的探究,問題解決是知識探究與應用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理解——動手實踐——問題解決——思考交流——抽象概括。這樣師生關注的重點不再是知識結論的合理與驗證,而是知識的內在規律、知識的發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舊教材與新教材在知識結構與內容上的不同
就知識結構與內容而言,新教材作了較大調整。在“有用的數學”“身邊的數學”的思想指導下,不再過于強調知識結構的嚴謹性、深刻性,而更強調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關注知識的內在規律,突出數學知識與社會時代發展的聯系,尊重學生個體對數學知識不同層次的需求與選擇。整套實驗教材富有彈性,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它給廣大師生營造了自由發揮、富于彈性的思維空間。
三、新教材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的創新
新教材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和應用,使教材具有“親和力”。教材選取了大量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豐富的和學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和結論、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數學應用的學習情境。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用“問題與矛盾”來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問題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體現“問題性”。其次,用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誘導學生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再次,用現實的存在需求啟發學生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套好的教材,固然要為教學提供思維的大空間,但這個空間必須是現實的,是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否則,學習者無處可思,無內容可思。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新教材作了比較深入的探索,貫徹“身邊的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用大量的篇幅,堅持從實際生活背景中提出問題,提煉觀點,然后又回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反復告訴學生,數學就在生活中,數學就是你的朋友,數學能幫你解決問題。
四、理念的轉變是課改的關鍵
教材承載著課改的理念和目標,是靜態的;而教學才是落實課改理念和目標的過程,是動態的。教學中如何把新教材中傳遞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是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也是課改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一)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激活師生的數學活動,理念的轉變是課改成敗的關鍵。
課改的最大困難在于理念的轉變,以前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保姆式的。教育評價機制很少從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盡管喊得不少。很大程度上都是唯分數論,包括我們的高考制度。所以課改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還是全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我們的政府的責任。這關系到我們教育理念和人材理念的根本轉變。如何實現理念和方式的轉變,理解和分析教材,把教材蘊涵的知識向學生施放出來,這是數學活動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
(二)用鮮活的現實去促進和引導學生的數學活動,結合現實是課改的歸宿。
數學是現實的數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了解數學內容與其他學科、日常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親自利用數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由此可見,將教材的思維空間扎根于現實的土壤,也是教師的必然選擇。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真實的情感氛圍,要善于營造鮮活的現實情景。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