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培養創新思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人類發展的決定性條件。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文教學;培養策略
新世紀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世紀,它所需要的是思維敏捷和有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思維模式的培育和創新,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方法,抓住契機,點撥誘導,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他們的思維能得到培養,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一、克服從眾心理,培養獨立性思維
課堂提問時也會出現,同一個現象,即使一連叫上幾名學生來回答。答案也大多相差無幾。沒有獨立思維,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創新性思維的發生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再以先知先覺,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而應該幫助學生打破“從眾心理”,巧妙提出疑問,鼓勵他們爭論,允許他們質疑,啟發他們多方面尋求結論,對信息自主加工,在認真思考的前提下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當然,創造潛能的發揮需要寬松、和諧、民主的環境,只有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敢于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才能點燃學生心靈中開拓創新的火花。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造型思維
研究表明,小學時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黃金時期。小學生具有創造力的萌芽,他們的創造力具有不自覺性、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強等特點,利用他們的可塑性對他們進行早期教育,使其創造力趨向自覺、穩定,讓其處于萌芽狀態的創造力得到發展,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總之,教師在課堂中應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當時學生的需求,進行實時而恰當地點撥引導,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求異性和創造性。
三、激發創造興趣,培養發散思維
教師培養學生創造力,就應該遵循學生創造力發展的規律,在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活動中讓學生盡可能充分地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應及時地給予啟發、引導,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受知識的局限性、興趣的短暫性、注意力的不穩定性等因素的制約,往往對某一科學現象的探索不能準確地理解和運用。剛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來。一幼兒問身邊的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飛一會兒就慢慢地落在地上碎了。”另一個幼兒說:“泡泡快落的時候你就用嘴吹它。”因為學生受年齡特點的限制,教師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物理知識方面的延伸,只能給學生簡單的解釋,卻不能用物理術語強迫他們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