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強 鄒國民 趙伯康等
摘 要:根據江蘇省農委主推品種、主推技術等四主推目錄和丹陽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丹陽市農委積極開展農作物良種推介活動,科學推廣新品種,對丹陽市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通過調查研究,針對存在問題,找對策,求發展,確保農民科學選用良種,品種利用達到優質化、純良化,提高良種的貢獻份額,確保農民增產增收。該文介紹了丹陽市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概況、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丹陽市;農作物;品種利用;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38-02
1 丹陽市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概況
1.1 新品種推廣 在新品種試驗示范、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由市農委分管領導牽頭,栽培、植保、種子、土肥等部門共同參與,進行統一會商,確定武粳23號、武粳24、鎮稻11、鎮稻14號、南5055等作為丹陽市2012年水稻主推品種;確定揚麥18、揚麥16、秦優11、滬油雜4號等作為2012年小麥、油菜主推品種;通過農民培訓、科技入戶、農民創業培訓等形式進行宣傳。
1.2 新品種示范 結合農業部、江蘇省高產創建和糧食豐產工程,組織新品種展示,在云陽、陵口、延陵、呂城、開發區等建立水稻新品種示范方,在開發區、延陵鎮建立小麥新品種示范方;組織市農委所屬種子、土肥、植保、栽培站和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業務技術人員、種田大戶對全市小麥、水稻新品種示范方進行觀摩,示范的新品種、新技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同時市種子、土肥、植保、栽培站共同會商,對新品種示范效果進行客觀分析和綜合評價,明確了下一年使用的小麥、水稻、油菜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
1.3 了解品種動態 組織種子管理部門和種子企業相關人員參加省級組織的夏熟、秋熟作物新品種和新技術展示觀摩,考察了有關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及時掌握省內新品種育種和推廣動態,為新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儲備。
1.4 良種良法配套 根據丹陽市農業生產特點,合理選用稻、麥、油新品種;全面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病蟲草綜防技術;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稻套麥高產栽培技術;油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油蔬兼用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做到良種良法相配套。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1)針對不同品種的生育特性,認真開展因種栽培技術的研究,建立健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相統一的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體系,在延陵寶陵基地進行各項試驗;與農民零距離接觸,發放技術資料,指導農戶選擇和使用新品種、新技術。2012年11月15日,我市水稻高產創建666.67hm2示范片接受省級實產驗收,由鎮江市推廣站、鎮江市統計局、丹陽市統計局有關專家組成的驗收組進行了實割實收現場稱重,實際單產分別為750.6kg/667m2和748.7kg/667m2,平均749.65kg/667m2,比2010年實產711.6kg/667m2增產38.05kg,增幅為5.35%;鎮稻461單產達到822.6kg/667m2。
(2)2011年秋播小麥揚麥16、鎮麥6號、揚麥18、揚麥11、揚麥15等,推廣面積達2.92萬hm2,占小麥播種總面積的90.1%;2012年揚麥16、揚麥18、鎮麥9號、揚麥13、寧麥13、揚麥20等推廣面積達2.87萬hm2,占小麥播種總面積的89.1%,2011年水稻南粳44、鎮稻10號、鎮稻11、武粳23、武粳24、鎮稻14等推廣面積達3.11萬hm2,占水稻播種總面積的85.3%;2012年水稻武粳24、鎮稻14、鎮稻11、武粳23號、鎮稻10、南粳5055等推廣面積達到3.37萬hm2,占水稻播種總面積的95.3%。農作物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3)推廣的水稻品種全部達到了農業部頒布的3級米優質稻谷標準;推廣的小麥品種全部達到了優質面粉專用化標準;推廣的油菜品種全部實現“雙低”化,為人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隨著種子市場的放開,種子銷售渠道已經出現多樣化,致使種子質量管理難度增加,農業生產用種的質量難以保證,農業生產安全用種存在隱患。
(2)市場上有些經營戶銷售的水稻、小麥、油菜品種與市農委公布和確定的丹陽市農作物主推品種不相符,甚至沒有通過在當地進行示范種植,種子經營戶直接送種子到種田大戶,隱蔽性強,難以管理,存在農業生產的安全隱患。
(3)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體系目前雖然有,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鄉鎮一級各種事務多而雜,專業技術人員少,特別是村級農業技術員配置不到位,影響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及時應用;傳遞給農民的新品種、新技術信息渠道不夠暢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良種良法的推廣速度和效果。
(4)受不同茬口和生育期較長品種利用的影響,加上水稻機插、直播等種植方式的應用面積擴大,水稻收割期相應推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適期播種,對小麥生長極為不利;最近幾年小麥晚播和油菜晚栽面積有逐年擴大并呈常態化的趨勢,不利于稻麥雙高產。
(5)種田大戶因受水稻收割費用、稻谷哂場、儲備倉庫、勞動力使用和農民靠天吃飯等影響,往往收割都在大多數農戶收割后才開始,遇到間歇性降水的天氣,農戶不能及時收割和適期播種,嚴重影響了秋收秋種進度,從而嚴重影響全年產量,造成惡性循環。
4 對策與建議
種子是特殊的、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直接關系著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的穩定。為強化市場監管,依法行政,規范種子生產經營秩序,確保種子質量安全,讓農民用上放心種,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切實改進種子工作。
(1)根據江蘇省和鎮江市推薦的新品種、新技術目錄指南,確定丹陽市農作物種子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目錄并及時公布公告。經過初步討論,2013年水稻將重點推廣鎮稻11面積1.47萬hm2、鎮稻10號2 000hm2、鎮稻3 667hm2、武運粳23 6 667hm2、武運粳24面積8 000hm2、示范鎮稻681等優質、高產、抗逆性好的水稻新品種,尤其是推廣生育期相對較短的遲熟中粳水稻品種。首先為水稻及早騰茬創造條件,同時對早熟晚粳水稻品種進行因種栽培技術指導,防止水稻戀青遲熟,以免影響水稻適時收割騰茬;其次,在水稻收割適期,搶良好天氣及時收割,及時搶種小麥;對有些遲熟品種水稻田,可采用稻套麥,有利于小麥高產;2013年重點推廣揚麥20、揚麥16、揚麥18、鎮麥9號等新品種,同時在小麥品種應用上提倡使用生育期適當的品種,有利于稻麥雙豐收;油菜重點推廣秦優11等優質、高產、抗性好的新品種。認真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宣傳推介工作,做到一鎮一品或一主一副,充分利用農業推廣體系,積極引導農民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奪取稻麥油豐收,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2)發展農業生產,品種是基礎,質量是關鍵,但種植實際效果的好壞,還與氣候條件、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等因素密不可分。種子的銷售與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緊密結合,使每個新品種在進入生產試驗階段,都要通過廣泛布點進行品種測試試驗,以掌握新品種對溫度、光照、肥水的反應和病蟲害發生規律,初步形成相應的種子生產技術和大田高產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良法一起推廣。此外,當地的農技推廣部門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農作物的生長關鍵階段,要進行現場技術指導,最終總結制定適合當地特點的優質高產技術標準。
(3)嚴格按照《種子法》和《江蘇省種子條例》的規定,實行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強化種子經營備案制度;督促轄區的種子銷售單位到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種子經營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查處,凈化種子市場,確保農民安全用種。
(4)丹陽市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采用會商制,由市農委有關部門集體討論會商,綜合評價,作出利用決策;農作物品種繁殖、繁種數量等由種子企業根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意見進行安排,認真抓好田間種子純度的驗收,從源頭控制質量;在種子收獲、運輸、加工和包裝等過程中,實行種子質量全程控制,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加強種子品種權的監督管理,避免因侵權造成品種權的糾紛。
(5)嚴格要求和監督種子經營單位建立健全種子銷售經營檔案,按要求進行規范操作,做到品種有來源,質量有保障,銷售渠道有去向,跟蹤服務有目標,增產增收有保證。
(6)針對農業氣候多變、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影響因素逐年增加;播栽形式的多樣化;農民抗災減災意識薄弱和抗災能力不強等特點,要研究如何引導農民科學選用良種,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探討更新更有效的因種栽培技術,充分利用光能水熱等自然條件,實現稻麥雙豐收。
(7)建議各級政府應在財政支農項目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對種子企業、種田大戶購置烘干設備和秸稈還田機械給予補貼。
(8)建立種子質量事故應急預案、農業氣象預警和農業保險等抗災減災應急預案,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
(9)牢固樹立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的農技推廣意識,切實加強種子生產、經營責任的落實,杜絕種子質量事件發生;引導農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和使用良種,避免因農民盲目購種導致種子質量糾紛而使農民利益受到侵害,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