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述華
摘 要:對大多數中學生而言,行為偏差只是成長階段的特殊體現,大多會逐漸自我糾正,但階段知識學習的缺失卻很有可能遺憾終生。解決他們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以偏差生的學習為中心,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的合作,建立適應偏差生自主發展和個性化學習的支持系統。
關鍵詞:行為偏差;學習支持;轉化策略
行為偏差是指在一定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本文探討的偏差行為主要是指中學生常見的偏差行為,是教育工作應當特別關注的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所在區范圍內對從初一至初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結構性的自填問卷調查。應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顯示:
1.行為偏差生的共同特征是不求上進,品德行為、學習成績均較差;
2.初一年與初二、初三年學生偏差行為之間存在顯著差別;
3.男生偏差行為比女生偏差行為表現顯著;
4.城鎮化中的農村區域學校學生偏差行為較城區學生明顯;
5.偏差行為與家庭收入、家庭經濟生活水平、戶口所在地無顯著相關;
6.學習成績與偏差行為顯著相關;
7.學習上多具體表現為基礎差、底子薄,對學習沒興趣、課堂上精神不集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動力,遇事馬虎應付、抄襲了事等……
數據顯示:學生對待學習的狀態與其所獲得的家庭支持、學
校支持、學生偏差行為表現、同伴支持有關,體現了城鎮化帶來的影響。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研究指出,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不存在智能的懸殊或學業的優劣,所存在的僅僅是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或掌握的時間快慢。要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以偏差生的學習為中心、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的合作,為偏差生自主發展和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
一、心理輔導,樹立自信,為偏差生的學習提供情感支持
偏差生平時表現不好,學習成績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班級輿論的“譴責”。感情上易與教師產生隔閡,甚至形成對立情緒。教學中,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在偏差生的學習上,既要細致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又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方法的輔導。這樣可以使其自覺地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礙、愈合其心靈“傷口”,重新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自覺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抓住這一關鍵,及時幫助偏差生樹立自信,促進其主動參與、大膽探索、活潑進取的良好個性的形成。
偏差生自卑感強,學習嚴重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總是持懷疑態度,做事畏縮,沒有主見。對自己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也時常表現出對教師的強烈依賴,總希望先得到教師的首肯,
否則,就會表現出狐疑不定的舉止或局促不安的情緒。我們應及時發現和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恰如其分地給予表揚與激勵,良好的學習行為就會重復出現并得到強化,有力地促進他們自身知識系統的完善,幫助他們在合理與錯誤、新知與舊識的矛盾沖突中尋找自我解決的辦法,從而自覺地糾正錯誤,提高學習主動性。
二、小組建設,結隊幫教,為偏差生的學習提供團隊幫助
“團結就是力量”,偏差生的學習離不開小組團隊作用的發揮;小組建設不僅拓寬了他們展示的空間和舞臺,還為他們提供了最有效的“同學”資源和最佳平臺;發動小組中的好生與偏差生交朋友,結成幫教對子,幫助偏差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及時、適時地幫助偏差生共同進步。無論是課前的預習,課堂展示中的傾聽、質疑、練習,還是課后作業的訂正、討論、完成,小組都能和偏差學生形影相隨,提供“貼身”學習幫教服務。
由于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各種原因,偏差生往往表現出明顯的沖動性。如:對教師出示的問題或任務,通常想都不想,就提起筆或動起手來做,這種不加思考的沖動行為不利于偏差生成功地完成當前學習任務。我們應提醒他們不要著急回答或動手做,而要先注意當前的學習任務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具體問題。在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重述當前的學習任務,或讓偏差生用自己的話解釋當前學習任務等方式來控制其沖動行為,盡量為偏差生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鼓勵他們勇于回答問題,肯定其一點一滴的進步,對其錯誤要耐心指導,不能簡單、草率的處理。他們提出的意見或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杜絕當眾挖苦、諷刺他們。
三、實時反饋,積極鼓勵,為偏差生的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反饋貴在實時!在組織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忘記關注偏差生的情感狀態,十分功利地直撲教學知識目標。沒有學習主體的喚醒和參與,偏差生學習轉化不會真正發生。教學中的首要任務,應該特別關注偏差生學習過程的實時反饋,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即時肯定、鼓勵,讓他們感受成功的愉悅、體會收獲的滿足,并適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部隊是一個高效的團隊。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部隊都能保持高昂的士氣,其秘訣之一就是實時反饋。與此對比,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偏差生)在學習中為何萎靡?主要是我們的教師關注的作業、單元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都是滯后的反饋,都關注的是結果的評價,極易打擊偏差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
偏差生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解決問題后,應該對他們的學習結果進行實時反饋。他們更盼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評價。教師的實時反饋評價應使偏差生產生一種“成功”的精神體驗,這有助于偏差生形成“樂學”的心態。教師的反饋、評價方法要得體,同時也要實效,讓學生能接受。反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精神滿足,實現個人價值,促進其發展。
四、家校協作,緊盯課堂,為偏差生的學習提供品質保證
家校協作教育,齊抓共管,密切配合,也是轉化偏差生學習的重要一環。轉化偏差生,就要與他們的家長經常聯系,讓家長懂得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并設計每天學習完成情況評定表,針對每天的情況進行聯系,加強監督,和家長共同分析學生偏差的原因,研究改進偏差生學習的辦法。
課堂是偏差生學習的主陣地。偏差生學習要以課堂為主,要變課外加班加點為課內為主、課外為鋪,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內鼓勵偏差生發言、板演,啟發他們質疑、答疑,加強課間巡視,個別輔導,將問題消滅于課堂上。課堂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偏差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設計教學活動和問題時要降低學習難度和要求,讓偏差生通過努力就能解決。既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又能夠學會知識,先保質再求量,等他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再逐步加量,從而慢慢轉化偏差生,為偏差生的學習提供品質保證。
精彩的教學課堂、豐富的校園生活、溫馨的家庭關愛、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偏差生的學習共同營造出積極的正能量,使轉化活動能成功有效連續地實施。
參考文獻:
[1]吳武典,林朝夫.偏差行為輔導與案例分析[M].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04.
[2]郝敬團,李愛芹.青少年偏差行為及其預防對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3]杜永明.中小學生不良行為矯治全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08.
[4]楊喜添,涂敏霞,吳冬華.青少年偏差行為與社會支持[J].青年探索,2007(5).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