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武
摘 要:本文主要對林業生態工程原理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今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造林;綠化;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系統
林業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而形成的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它本身包括著傳統的造林綠化內容,一些成功的單項造林技術與新技術的篩選與應用,但不是簡單“相加”與“拼盤”;它的目的不只考慮經濟效益,而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過程是配套技術合理組合的完整工藝流程。
1 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
林業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而形成的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它本身包括著傳統的造林綠化內容,一些成功的單項造林技術與新技術的篩選與應用,但不是簡單“相加”與“拼盤”,它的目的不僅只考慮經濟效益,而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過程是配套技術合理組合的完整工藝流程。
林業生態環境工程在生態環境建設、流域治理、農村可持續發展中的位置與作用是無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識涉及中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空間分布:我國的林業生態工程的總體布局與規劃;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情況與特點;中國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戰略,立地劃分與適地適樹,書時種選擇與林分組成:合理密度與密度控制;整地與造林方法;幼林撫育:防護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區域山丘區環境、資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點:以流域、水網、山系等為單元的生態防護體系的構成與特點;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農田林網、農林復合、災害地植被恢復、河岸道路防護、海岸防護等防護林的配置與構建技術:干旱、鹽堿、風沙、干瘠、鈣積層等技術問題。
2 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2.1 系統論原理
人工生態系統的建造凋控是生態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給“系統”所下的定義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凡是一個系統它應具備如下特征。
(1)結構的有序性 一個系統既然是一有機整體,它本身必須具備自然或人為劃定的明顯邊界,邊界內的功能具有明顯相對的立性。一片果園、一個人工林它與相鄰的系統是具有明顯邊界的,其功能與其他系統也是不同的。同時,每一個系統本身一定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分所組成。系統內的組分之間具有復雜的作用和依存關系。作為人工林生態系統,本身就包括著森林生物和森林環境兩大組分,而其兩大組分又可以自成系統(子系統)。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與伴生植物)、動物《烏獸、昆蟲)、微生物(真菌、細菌);從環境角度講+作為人工生態系統又應當分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這些組分形成廠形成了復雜的水平分離和垂直分離。
(2)系統的整體性為一個穩定高效的系統必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各組分之間必須具有適當的量的比例關系和明顯的功能上的分工與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順利完成能量、物質、信息、價值的轉換功能。系統中某一個組分發生量的變化以后必然影響到其他組分的反應,最終影響到整個系統。林、眶生態工程設計、建造過程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通過整體結構的建造而實現人工生態系統的高功能。
2.2 環境因子的綜合性
自然界中眾多個環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計算單位,每個因子也都是對生物產生重大影響。在林業生態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項因子對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這種綜合影響的作用往往與單因子影響有巨大的差異。如何進行多因子綜合評價對今后林業生態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2.3 食物鏈原理
食物鏈與食物網是生態學的重要原理,食物鏈與食物網中的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使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稱綠色植物為“生產者”。綠色植物被草食動物所食,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吃掉,這些動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動物以維持其生命。植物和動物殘體又可為小動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這種吃與被吃關系形成的關系稱之為食物鏈關系。后兩者分別稱之為“消費者”和“分解者”。
2.4 擴大視野
修正傳統林業概念多少年來我國大農業范疇一直存在著一個傳統觀念,農業就是糧食、林業就是“大木頭”、畜牧業就是豬和雞。林業建設幾年來一直認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樹,農出防護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網。林業越來越萎縮,概念越來越窄,專業越分越細,將一個森林大系統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來屬于林業范疇的東西,如中草藥、食用菌、野生動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呆樹都拒之門外。這種觀點對我國林業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業生態工程就是要歸還林業的本來面目,把林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大系統來看待,發揮林業的綜合功能。
3 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
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加強是現代林業生態工程的突出特點。在這種形勢下,很多國家都對本國林業的發展進行全心地選擇,并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革。尤其是保持森林的生產力穩定發展和林產品的提供,發揮森林環境的服務作用,不同類型人工林的營造以及對當前森林的管理和經營,這些都需要穩定、健康生態森林系統的維持和建立,同時將人類對森林系統的干擾和利用限制在有效的限度之內。美國、日本以及法國等發達國家對區域生態環境和林業生態工程的綜合治理上,進行了有效的治理,發展了工程綠化的快速化技術和水土流失的有效工程措施,從而為以森林為主進行森林工程的流域治理。因此,可以說水資源的改良、保護及有效利用與生態環境的治理之間的結合,將成為未來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才能更
充分和有效地發展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與生態安全。此外,森林的多種經營之間成為各個國家林業的主要研究方向。而林業生態工程在我國獲得了舉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和應用性,但在工程的生態穩定、高效和發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調整。
參考文獻
[1]宋春東.關于林業生態工程的幾點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8).
[2]付娜,姚淑榮.淺析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半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