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芬
摘 要: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知識的吸收情況對其考試成績有直接性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如何在每節課45分鐘內概括性和條理性地傳授語文知識,直接關系到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所以,從小學語文教師本身出發,結合現代教學要求,提出對建立和提高課堂效率的幾點建議,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語文教師;策略
雖然在經濟技術上我們國家已經穩步發展,但是教育方式上與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小學語文課堂的質量高低受到關注的原因。基于這點,我們更應該絞盡腦汁尋找一種合適的策略來實現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本文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上課前閱讀課文
在語文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將要教學的文章閱讀幾遍,畫出感興趣的語句。在這種動嘴、動手、動腦的學習方式下,學生會更加容易認知和感知文章。隨著習慣的養成,小學生對課文閱讀會產生一定的興趣,在學習中也更加容易融入課堂當中。
二、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用疑問的語句,給學生設置懸
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教師也可以利用較為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學生也更愿意投身于語文學習中。
三、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創設充滿歡快的學習環境,因為學生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才能積極地在課堂中站起來回答問題。教師可以限制他們在課堂中的行為動作,但是絕不可以局限學生的思維想象,要讓他們大膽地想象,在課堂積極發言,這對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有幫助。而且,對于學生大膽合理的想法語文教師必須給予肯定,但對于一些錯誤的想法語文教師必須及時糾正,這樣學生才能不斷進步。
四、師生之間積極互動
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上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而且教師是以榜樣的形象面對學生,所以,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誘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一種享受的感覺。教師可以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舉手提問,還可以適時提問,而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探討性,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回答問題的
欲望。
五、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
在現代教學領域中已經全方位地引入科學技術來輔助教師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教學毅然成為未來教學中不可替代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師怎樣運用好這些多媒體技術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相比于“板書教學”,現在多媒體教學顯得更加具有優勢。因為通過電腦軟件制作課件可以減少教師板書所浪費的時間,還可以將課本中抽象的文字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所以,多媒體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效率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以小組形式促使學生互助學習
每個班級里少不了幾個天生好動的學生,而語文教學往往是缺少樂趣的,這與他們的性格特點正好相反。所以,面對學生這種現象,語文教師可以以分小組的形式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團隊的方式要求學生互相協作完成作業。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舉行各種有關語文的比賽和搶答環節,每當小組能回答問題就加上一定的分數,到最后根據分數給予相對應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輕松活躍語文課堂的氣氛,還可以在搶答中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狀況,有利于教師制訂一個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而且,各小組成員有責任幫助小組內那些對知識點掌握比較模糊的學生,在這種互幫互助的學習中,學生之間的感情會不斷升溫,而且學生會產生一種“家”的感覺,這樣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幫助顯而易見。
七、合理的作業與練習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挑選一些經典型的練習或者自己設計一些針對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而在課堂學習過后,教師也應該留適當的作業讓學生及時地鞏固當堂學到的知識點。而且,語文教師要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這樣可以避免少部分學生作業抄襲和馬虎應付的情況。
八、總結和反思教學情況
語文教師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對自己進行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回顧自己在課堂中講解的言語和知識點是否到位,是否在過程中忘記講解某個知識點,在下一堂課中必須給予補充和改正。這樣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才有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新一輪的挑戰,要想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師必須先從自身出發,在教學方式和形式上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改善。所以,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素質和教學素質,利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語文教學,還要有效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輔助自己的教學。結合上述各方面,才能真正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周艾林.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我見[J].成功:教育,2012(22).
[2]李宵漢.論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1).
[3]舒麗娜.課堂——生命價值的體現: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尋和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