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
摘 要:淄博市技師學院近幾年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中取得了許多創新性的突破,校企之間、產教之間已經達到了“文化”層面的深度融合。本文主要從“文化”角度入手,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文化互融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徑,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必然選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技能水平,已成為各級各類職業技術院校廣泛認同、積極嘗試的普遍做法。
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基礎和途徑
企業文化和職業技術院校校園文化之間有許多“共性”,這些“共性”既是文化互融的基礎,也是文化互融的途徑。
1.對“人”的培養
職業技術院校的文化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文化;企業文化不僅是“用人”的文化,同時也是“培養人”的文化。學校培養的“人”,只有為企業所用才能實現價值;企業所用的“人”,要通過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這就要求雙方在“人”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上達成一致。學校的教育方式、企業的培訓模式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相互學習借鑒,最終形成的就是互相融通的教育培養文化。
2.對“技術”的追求
先進的技術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技術的革新和創新,又是職業技術院校進行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目標和成果。整合企業的技術力量和學校的科研優勢,實現學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和企業技術的升級,創造富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先進技術文化。
3.精神層面的訴求
不管是從企業和學校的整體層面來說,還是從它們對個體的要求來說,都要求構建“團結一致,積極進取”精神文化。因此,企業和學校在精神文明建設及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廣闊的互融空間。
4.對行為“約束性”的要求
制度產生的根源是對特定群體和群體成員的行為約束,企業和學校的制度文化在對行為約束性要求上共性更多。例如企業的工作紀律與學校的學習紀律、企業的安全生產要求與學校的安全實習要求等都極為相似。將優秀的企業管理文化引入職業技術院校,不僅可以豐富學校制度文化,而且可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
二、淄博市技師學院開展校企合作、文化互融的實踐和探索
1.建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為校企合作和文化互融提供保障
學校校企合作委員會創建于1999年,2012年11月,該組織正式更名為“淄博市技師學院校企合作委員會”,共有企業(公司)會員、學校會員150余家,覆蓋教育、機電、電子、能源、汽車、陶瓷、冶金、商貿、交通、物流、餐飲等多個行業,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招生就業、職工培訓、教研、科研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
2.積極開展入企頂崗實習和訂單教育,為文化互融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學院一直把推行頂崗實習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從2000年開始,學校與企業之間有了“教育訂單”。因為最早這種模式在金晶集團等企業開展,所以定名為“金晶”模式。
“金晶”模式是學校最早出現的校企合作模式,由最早的頂崗期簽訂單到后來的入校就簽訂單,從雙方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到雙方互派技術人員和教師,從原來的學校找企業簽訂單到現在五六十家企業爭著與學校簽訂單,學校的訂單教育逐步走向成熟。頂崗實習和訂單教育本身就是校企文化互融的途徑和體現,同時也催生了“入企辦學”和“引廠入校”兩種校企合作和文化互融的新形式。
3.“入企辦學”,學校教育文化助推企業人才培養
“入企辦學”主要是指學校以“脫產”或“半脫產”的方式到企業開展技能培訓。這將學校的教育文化全面引入企業,不僅滿足了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兩方面的需要,也開創了產教融合、文化互融的全新局面。
(1)開創“三金”模式,校企共同培養技師。多年來的教育培訓實踐告訴我們,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技師培養,必須要有學校、企業的共同參與。學校設立技師專業之初,就把與企業的合作作為開展技師培養的必由之路。從邀請企業共同參與技師專業建設,確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開始,到一起研討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設立校外技師培訓基地,充分彌補了學校獨立培養技師的不足。
在此基礎上,從2008年開始,學校先后與山東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山東機器集團等對高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直接把學校課堂搬到企業。因為這種模式最早在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推行,也把這種模式稱為“三金”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教學大綱和計劃由校企共同制定,培訓學員由企業在在職職工中選拔,教學和實習場地由合作企業提供,學校派出專職教師定期到企業授課并指導實習,學員以半脫產的方式參加學習培訓,全部教學任務均在企業完成。四年來,學校通過這種方式為合作企業培養技師200余名。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學校最優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直接進入企業,對企業終身學習文化的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
(2)開創“清源”模式,企業先招工,學校再培養。入企業進行技師教育取得成功之后,學校進一步將這種成功經驗在中級、高級技能人才培養階段推開,受到了眾多企業的歡迎和支持。2011年在與山東清源集團合作時開創了“企業先招工,學校直接到公司培養”的“清源模式”。與“三金”模式相比,“清源”模式下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更密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融程度更高。在這個平臺上,學校和企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全面接觸、高度融合,最終實現了目標、行為、管理制度上的高度一致、和諧發展。
4.“引廠入校”,企業文化助推“職業化”校園文化建設
(1)引企業生產和管理制度入校,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早在20世紀60年代學校就建立了校辦工廠,后來雖然獨立為“淄博市印刷機械廠”,但一直承擔著開展、組織學生產品實習的重要任務。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逐漸擴大,在校辦工廠的產品生產不能滿足學生實習需要之后,開始與其他企業聯系,逐步把企業產品生產引入學生實踐課題當中。大量企業產品課題引入學生實習教學,不僅避免了純消耗性實習實訓,而且將企業生產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引入學校文化,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endprint
2005年主要是出于對學生實習車間的管理需求引入了6S管理制度。6S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這六項要求不僅僅適用于學生實習車間管理,在實際操作中還把6S管理制度應用到對學生宿舍的規范性要求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企業管理制度在校園生活中的融會貫通,不僅規范了學生的日常行為,還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加了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形成了學校具有濃厚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
(2)引企業培訓入校,提高企業職工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對外培訓也是開展校企文化互融的重要途徑。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本身就是一種校企文化互融。企業職工進入學校后也要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培訓學員要在課堂上課,要到車間實習,要在學校住宿、要在食堂吃飯、課余時間要有文化活動,這都要由學校來安排、管理。學院的校園文化正是通過這種途徑潛移默化的影響學員,融入學員的職業品格之中。
(3)企業教育入校,企業進校參與學生培養。近幾年,隨著企業的轉型升級,許多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也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訂單教育”。2010年山東京博集團與學院簽訂了教育協議,除校企共同制訂培養目標、互派教師、招生用工合作等內容外,協議條款中還追加了開展校企文化合作的內容。這就是學校在校企合作文化互融中開創的“京博”模式。
“京博”模式確立之后,校企文化互融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京博集團每學期為冠名班的優秀學生提供勵志獎學金,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交流,每學期都到學校開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甚至體育比賽、演唱會等校園文化活動。企業文化全方位進入校園文化,為建設有職業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注入了活力。
“京博”模式現已經成為學校開展訂單教育的范本,多家企業在這種模式框架下與學校開展了深度合作,其中山東知味齋餐飲娛樂有限公司、山東生建重工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又有發展,他們直接與專業系部合作,在學校成立了“知味齋商學院”和“生建重工學院”。目前這種形式剛剛出現,能否固化為一種校企文化互融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研討。
5.實施雙百工程,以人為本推進校企文化互融
人是文化的主體。在校企文化互融進程中,為了增強校企之間“人”的交流,學校推行了“百名教師進企業,百名企業家進校園”的“雙百工程”。
(1)“百名教師進企業”。學校實施“百名教師進企業”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利用教師帶領學生入企頂崗實習的機會,督促教師學習企業制度和文化,引導教師向生產一線靠攏;第二步是利用暑假時間,學校出資并提供補貼,派遣教師特別是實踐經驗少的青年教師直接到企業生產一線培訓,參加企業生產過程;第三步是選拔優秀教師到企業提供技術、技能服務,在向企業學習的同時助推企業科研、科技創新工作。通過上述形式拉近了教師與企業的距離,既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又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幫助,實現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校企文化的雙向交流互融。
(2)“百名企業家進校園”。雖然提法是“百名企業家”進校園,但實際上邀請走進校園的絕不是只有企業家。一是設立“技師學院講壇”,邀請企業家、企業高管進校園介紹企業發展歷程,增強師生對企業的了解;二是邀請學院優秀畢業生回校講解在企業的成才經歷,宣傳技能成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直接從企業聘請有教學或帶徒弟經驗的優秀工人擔任學院的外聘教師從事教學工作。通過這三種形式,學校把企業家、企業高管、技能成才的優秀畢業生,甚至是工人師傅都請進校園,他們帶來了不同層面的企業文化,增進了教師和學生對企業了解認識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
(作者為淄博市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