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強
摘 要:研究性學習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實施過程,也需要依托相應的課程作為載體。從而,現行的中學各學科教學中也都應該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高中數學中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呢? 論文針對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及應堅持正確的導向進行了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28-01
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無疑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應該說,目前中學對數學研究性學習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績,體現在推動了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學校、社會、家庭間的相互配合,從整體上推進了數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快了教學設備的更新,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充分尊重與滿足師生及學校環境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有助于學校形成支持和激勵的氛圍,有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數學研究性學習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因而在具體運作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并在實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展開要學會因校制宜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數學教師,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校園等設施設備和場地。也包括反映學校文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盡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部門的數學人才和數學電子信息資源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二、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換
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數學教師觀念轉變是前提,同時要求數學教師也要進行角色的轉換。首先,數學教師應是學習者。因為“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數學研究性學習是人本思想的體現,因此數學教師要摸清學生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的心理機制和認知特點,以學習者的身份去體驗數學研究,以學習者的立場參與其中,去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引發學生學會向數學提問,學會向數學問題解決提問。
其次,數學教師應充當指導者.
再有,數學教師應充當評價者。這里的評價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多注重過程,注意激勵與導向的結合。注意多元化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在數學研究性學習方面已達到的程度水平,更要關注學生行為、情感、態度的生成和變化,一些中學開展的數學研究性學習論文答辯會和成長紀錄袋的評價形式值得借鑒;二是數學教師對自身的評價。數學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對任何學習活動都要有反思與體驗,對研究性學習也是如此。從這一點來講,數學教師應當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表現,強化評價意識。只有知道什么樣的選題是好的選題,自己才能幫助學生把好關、選好題,只有知道什么樣的指導最到位,才會引領學生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學習的定位及其與數學教學的關系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不是只針對少數優秀學生的,它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追求目標,鼓勵學生介入數學學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學生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并不強求每個學生的最后研究結果都必須獨一無二.。強調這樣的定位,有助于預防數學研究性學習變為新的數學學科競賽。
四、應著眼于使學生認識數學文化的魅力,將知識融入到生活實際
數學研究性學習應首先著眼于讓學生融入生活實踐,所研究的數學問題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實踐意義和價值,不管多么小的問題,都不失為一個好問題。在以往的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中,也己體現了這一著眼點。如某中學同學研究的“學校食堂窗口的設置問題”就是從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從統計學的角度出發,找到了學生到達窗口與廚師盛飯時間的大致規律,從而讓同學們更加融入了身邊的生活實際,也增強了服務于生活實踐的意識。學校和教師作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真正的管理者和執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貪大舍小。要首先從觀念上教會學生融入生活實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數學是生活世界的財產,在實踐中應用數學財產,而且這種應用與感興趣的日常實際密切結合,就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實踐、提高生存能力,從而使生活變得輕松,因而會讓學生們感到學習數學的輕松愉快。
總之,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無疑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研究性學習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實施過程,也需要依托相應的課程作為載體。從而,現行的中學各學科教學也都應該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宋益大.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之關系的思考與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2] 熊有勝,李建輝.合作探索學習的指導:原則與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
[3] 文可義.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價值[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01).
[4] 李 允.論“研究性學習”的教師角色期待[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