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猛達
摘 要:本文針對小學美術欣賞課模式單一、教材設置欣賞內容差異性大、學生對于教材中設置的欣賞內容興趣低等問題,提出如何引導學生欣賞注重觀察與思考,組織學生學習欣賞評述,激勵學生臨摹與仿畫、營造氛圍激發情感、提高學生的主題意識,使學生愛上了美術欣賞課。
關鍵詞:小學美術 欣賞能力 教學探索
一、現狀掃描——小學生美術欣賞問題
現象一:帶學生參觀美術館,學生走馬觀花,指點畫家作品,他們是畫出來的嗎?他畫的還沒我班某同學畫的好,說來說去都是很漂亮很好看,構圖好,具體好看在哪又不會說……
現象二:六年級美術課上,請學生談對名作《清明上河圖》的介紹,學生甲:“畫中有一座橋,還有很多人,還有船………”,學生乙:“還有城墻,還有做生意的人等”,學生丙:“還有……
二、深度思考——追朔小學生美術欣賞水平薄弱的原因
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依其特點,大致可分為創作與欣賞兩類,創作傾向于外化,欣賞更注重于內化,根據編者的意圖,教材也設置了很多關于美術欣賞的學習內容,甚至很多欣賞教學內容不僅僅是在美術學科中體現,相關的語文學科也有此類美術作品等藝術作品欣賞指導,但是學生似乎沒多少投入,欣賞課堂上回答的言詞甚微,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們的常態欣賞教學課帶來如此效果?
1.小學美術欣賞課模式太單一,趣味性低
教師設計的美術欣賞教學有時候呈現雷同。有的如八股文一樣,采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來欣賞所有的作品,如很多老師都會設置這樣的問題給學生,作品畫了什么?畫家采用了怎樣的形式,表達了什么——這樣的概括本身沒有錯,錯在以不變應萬變,所有的作品用這樣的文體套進去,最后一般要求學生寫出一個欣賞感受等,要求多少字數等。我們發現靈動的藝術欣賞活動成了一個單純的技術活,欣賞學習不是建立在真實感受的基礎上,而是囿于標準化的步驟。
2.教材設置欣賞內容差異性很大,涉及內容廣
小學美術全冊美術欣賞評述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很廣,占據了美術教學中的很大一部分,教材中有幾課由于版面設計受限制問題,呈現只是某副畫的精彩部分,并沒有全部完整的帶給學生欣賞,使學生能全面了解該畫的創作背景,如一課里既有人物、山水、花鳥,雕塑等,濃縮成堆,有些更是一課里設置如陶文化的整個歷史,但是卻準備幾張圖片,教師必須在課后花大量功夫來備課。
3.小學生對欣賞教學興趣低,教師繞道而行
在學生的印象中美術課就是畫畫,手工制作,似乎覺得其他沒什么了,甚至有學生覺得美術欣賞課那是美術家的事兒,對我來說意義不大。由于教師單純的講解會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不深,教學效果也不明顯,這樣的效果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當然教師的講解固然重要,而學生的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則是美術欣賞課的重要一環。
三、提高小學生美術欣賞水平的教學策略
解讀浙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發現,教材中的知識點挖掘實在很多,特別是欣賞與評述版塊的教學內容,有時候教材出示一張作品圖片,但后面追述的背景歷史文化,人文特色都可以充分挖掘和學習,如高段中設置課例,敦煌飛天,中國傳世名作,外國傳世名作,中國的世界遺產等等,都是知識點容量很大的課型。
(一)感官描述,思考并行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體的健康成長。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我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筋想,用手中的筆寫,用口說,注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看,是美術欣賞活動的開始,是感性的開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至關重要。因為欣賞教學的目的應指向學生,而不是作品。
(二)追溯歷史,通古博今
新課程視野下,美術不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目標三維化、教學內容綜合化、教學方法多樣化,使原先較為單一的美術教學模式呈現出貼近學生生活、關注社會現實、學科間相互融合的欣欣向榮之態勢。
1.引導學生從美術史角度學習欣賞
小學美術欣賞課,肩負著引導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美術精品,給小學生一雙會欣賞美的眼睛,學會創造美,表現生活,表現美的重任,應為學生的一生美育打下良好的基礎。2011年版《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高度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既然是鑒賞就與欣賞不一樣,并且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作品中發掘人文內涵,所以適時將美術史引導給學生看也是需要的。歷史題材,與學生生活時代距離較遠,再加上有的作品創作背景很復雜。
2利用資源從動畫片中學習欣賞
《西游記》描述的唐玄奘西天取經故事,很吻合敦煌莫高窟其中的壁畫故事和敦煌傳奇等歷史故事。《九色鹿》等佛教本生故事將其拍成了動畫片,畫面精美,并且結合了很多傳統音樂戲曲等元素,欣賞起來傳統得以體現,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力,這些故事的采集來源就是來自于敦煌壁畫中的故事,試著學習這樣挖掘資源的方法,將欣賞教學內容可以充分挖掘。
(三)欣賞評述,組織語言
對作品的造型,構圖,色彩線條,質材等畫面形式和內容上的自我體驗,教師提出作品給人什么樣的感覺,但是感覺都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有時候語言則往往難以準確地傳達某種感覺。美術課堂上,老師都很有意識的將美術創作等方法等一些關鍵詞如方法,用一些關鍵詞的形式粘貼在黑板上,以板書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色彩,造型,形狀,圖案這些詞語,這些趨向性的名詞,也就是讓學生從該方面學習,無形中就是我們的美術語言,學生可以摘抄在搜集卡上,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美術詞語的基礎上加深記憶,更重要的是積累美術語言,有些學生在其他學科課程中已經接觸過的,學生通過知識的自主遷移和判斷能夠脫口而出的,有些詞語學生只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時教師就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幫助學生準備總結。
(四)借助生活,融合欣賞
藝術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如同生活一樣,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是藝術最廣博的資源,關注美術史,關注生活的導入方式更貼近學生。
(五)臨摹仿畫,體驗創作
美術課提倡動筆繪畫,動腦構思,動手制作。欣賞課堂上讓學生以半臨摹,半創意的方法,模仿大師作品表現的技巧和風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學習方法,學生對大師作品的構圖,色彩,造型等因素進行探究,理解原作的創作方式,技法應用及藝術風格特征,在學習原作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重新創作,融入自己的個性特點,創作新的作品。
(六)營造氛圍,激發情感
教學藝術在于激發、喚醒情感觸點,以“情”為主線,感情是人類感知活動的動力系統,在人的生命中,有一些復雜運動的微妙而真實的生命感受,這種感受,還必須借助于情感直覺和情感體驗才能得到。經典藝術之所以具有經久不衰的價值,是因為其精神內核在生活中長久的存在,它是某些打動人心的東西,這些東西并不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遷而改變,它會長久地存在與人們心中,因此在我們教學中老師還要營造情感氛圍。
(杭州市三墩鎮中心小學 浙江杭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