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關鍵詞〕 數學教學;多媒體;學習興趣;觀察能力;
理解能力;難點;突破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81—01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多媒體教學突破了傳統數學教學的局限性,融視、聽于一體,把聲、光、形、色等進行組合,以形式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觀察、思考、分析,進而充分理解。下面,筆者就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以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學習活動。適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入境動情,進而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教學“比較數的大小”這一課,在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小烏龜比年齡”的flash動畫,讓學生邊觀看動畫邊聽教師講“小烏龜比年齡”的故事。這樣教學,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自然地復習了舊知識,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知覺活動。學生對觀察的目的越明確,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恰當應用多媒體錄像、動畫等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在觀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從而學會有目的地觀察,這為發現、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教師在出示水杯、圓形柱子等實物后,利用課件將實物輪廓用紅線閃爍,讓學生明確這類事物具有相同的形狀,從而抽象出“圓柱”的概念,進而實現觀察目的。
三、降低思維難度,提高理解能力
低年級學生知識貯備有限,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只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概括和作出判斷。在他們的頭腦里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的抽象思維活動仍然離不開具體形象事物的支持。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演示,可以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
如,教學“時、分、秒”時,我事先制作了一個大鐘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顯示得很清楚。點一下運行,時針、分針和秒針同時走動;點一下暫停,可讓學生讀出鐘表上的時間。拖動秒針或分針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白: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小格。實踐證明:這樣教學,生動形象地使學生對時、分、秒有了深刻的認識。因此,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為學生的實際和所學知識之間鋪路搭橋,進而降低思維難度,從而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四、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上好一堂課,關鍵在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輕松易懂,理解透徹,印象深刻。但有些知識內容很難用語言和教具達到以上教學目的,即便能達到,也浪費很多時間。低年級學生的抽象能力較差,根據教材內容適當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展現生動、直觀的畫面,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一年級“簡單的加減綜合應用題”教學中,有這樣一道例題:“魚缸里有4條金魚,又買來3條金魚,再拿走2條金魚,還剩多少條金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題意還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利用多媒體制成了動畫片,事情發展的全過程清晰、具體、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思維有了依據,準確理解了“又買來”、“拿走”的意義,列出綜合算式就容易了,掌握口述算式的意義與運算順序也就不困難了。
總之,多媒體集圖、文、音、視、動、色為一體,能多渠道作用于學生的大腦,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鞏固。而這種資源的生動、形象和感染力,大大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興趣盎然地獲取了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讓它成為數學教學的好幫手。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