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小青(1968-),女, 梅州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律政治。
摘 要: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學是培養中職生社會文明的一項歷史使命。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遵循教學規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法律課教學之實效。
關鍵詞:中職生;法律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077-02
作為一名從事法律課教學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體會到法律課難上好。究其原因:一是法律課理論性強,對中職生而言較為抽象;二是有大部分中職生錯誤地認為法律課不是專業課,可學可不學,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但是,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單純靠道德信念是不可能取得長足發展的,而法律才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最有力武器。中職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接班人的一分子,教育好他們,讓他們成為合格的接班人,是中職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
一、中職法律課堂教學實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1.教務管理制度不合理
在中職學校的日常教務管理中,經常會出現“教師應當……,不應當……”的義務性條款,把教師的教學嚴格地限制在既定的模式中,同時,學校還將教師是否按照日程、教材教學,是否板書規范或運用多媒體,是否教會了課本知識來作為考核檢查教師教學的重要標準,很多教師因怕受到批評而不敢創新教學方法,影響了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創造性教育模式的進行。
2.教師辦公室分配不合理
許多中職學校分配教師辦公室是按專業科組進行辦公室分配,這是為了方便學校對專業對教師的統一管理。在中職學校,法律課是被界定為公共課的,公共課教師是被分散分配到各專業科組里,因而法律課教師沒有獨立的辦公室,法律教師與法律教師之間不能及時溝通、咨詢、解決教學問題。
3.學校進修政策的限制
學校的進修學習政策規定:“專業教師優先,文科教師在后。”這樣,即使有進修機會,一般也是專業教師而不是法律教師,法律教師被限制了進修學習的機會,使得法律知識更新遲延滯后。
4.社會不利因素的影響
我國雖然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法治化管理,但法治制度還很不健全,造成在社會中出現了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等現象,使得法治實踐與課堂理論脫節,這些都讓中職學生產生了學校的課堂教育沒有實際作用的心理,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
二、提高中職法律課堂教學實效的路徑
1.夯實教學實效的基本點——整合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依據。由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滯后性,使得教師不能唯教材是從,不能完全照搬照講教材。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即在把握目標——中心——立足點的前提下,整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內容的主次,避免面面俱到,滿足夠學夠用。具體來講,目標——中心——立足點是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以學生的興趣、需要、認知能力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為立足點,合理整合教學內容。以此為依據,在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將《民法》、《刑法》和《經濟法》確定為全書的重點,每章有每章的取舍。例如,《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權利、民事責任;《刑法》突出“違法”“犯罪”的概念以及未成年人如何加強自我防范意識;《經濟法》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展開,為學生走向社會做好法律儲備。同時,又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專題講座。例如,會計專業的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營銷專業學生則更關注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學生的不同知識需求,又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并實現優異的教學效果。
2.尋找教學實效的著力點——優化教學方法
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法律事件,往往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中職生思維活躍,接受信息快,當下發生的“熱點”法律事件往往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抓住這些“熱點”話題,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上。例如,2013年年初,我校有四名學生由于上網玩游戲缺錢,而在校外偷竊,后被司法機關問了罪。此事在校內震動極大,當時筆者正在上2012級會計班的法律課,筆者將此事作為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先分析犯罪構成要件?犯什么罪?應如何處罰?然后再結合社會上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心理因素分析這四名中職生犯罪的原因,以此來教育學生自覺地遵紀守法。這一教學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純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變成了師生互相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手段上,筆者還利用多媒體作為演示工具,將這一發生在身邊的法律事件,以鮮明的圖像,生動的聲音創設教學情境,使枯燥的法律知識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了相關的法律知識。
·教學教法·如何提高法律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捕捉教學實效的成長點——催成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主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知識、經驗、思想,從而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也使得教師對教學過程難以預料,常常會出現一些麻煩。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麻煩”,變“麻煩”為資源。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出乎預設的思路,但又合乎整個教學的流程時,教師可以打破原有的常規,用學生的所想重新組織教學,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更易于實現教學目標。如果遇到學生的發言打亂了教師的設想,打亂教學程序時,教師可借機調整方向,重新設計和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教師還要善于制造“麻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例如,教師設置典型對話,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捕捉課堂生成資源,或通過各種活動的組合,如開展辯論賽、模擬法庭、成果匯報會等活動搭建平臺,給學生展現自己的“閃光點”。
4.平整教學實效的鞏固點——創新教學評價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緊緊盯住學生的優點、長處。這要求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懂得中職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應該更多地看到中職生的可取之處,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中職生盡善盡美。在課堂上,教師要特別善于發現中職學生優點,充分肯定中職學生的發言。在課堂上,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都要立刻表態,給予一個評價,以鼓勵為主,能夠達到激發、強化學習動機的效果,增強中職學生進一步達到學習目標的愿望。
5.力爭教學實效的飛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課程改革方案的重要保證。教師隊伍建設要堅持建設、管理、培養、培訓并重。要建立起一支素質較高、比較穩定、事業心強、有奉獻精神的專職教師隊伍,增強教師駕馭法律課建設的能力,使教師隊伍建設向“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方向發展。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良好的道德與法律素養,還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靈活組織實施教學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同時加強對教學對象的研究,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其關注的熱點問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是: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專業能力,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優化教學方式并創新教學評價,才能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中職生。
參考文獻:
[1]劉湘潭.中職政治課堂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思考[J].教育界,2012(7).
[2]田犇.淺論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學改革與創新[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3]申艷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9(8).
[4]張在龍.把握生成資源 亮出課堂精彩[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2).
[5]胡菊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的“強化”與“弱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4).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