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仕龍
【摘 要】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思考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教學中的陳舊觀念。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促進者、服務者,丟下師長的架子,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觀念的轉變,決定行動的落實。教育是科學,科學的追求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求新。只有老師對這個事業的不懈追求,才有與你共同成長的學生。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習興趣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57
一、課前交流,激發自信
課未始,趣先行。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對課前交流活動的組織形式與內容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從淺層次理解就是讓學生處于休息中的大腦很快被吸引到課堂活動中;從深層次理解,課前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誘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愿望,進入“我要學”的最佳狀態。講課前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例如,有一次我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正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為了調整學生狀態我采用了猜謎語的形式,第一個:草地上來了一只羊,打一水果。大多數學生還沒進入狀態不知往哪猜,但是有一名學生說是“草莓”。我讓學生自己分析為什么得出如此結論,隨之給出第二個謎語:草地上又來了一只狼,打一水果。有了上次的謎語,很多學生會說出是“楊梅”。在學生的歡笑中既讓學生恢復了精神狀態,又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學習新知識,要想一想與舊知識的聯系,注意知識的銜接。課前談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隨著師生情感交流的升華,一種積極向上、勇于攻克知識堡壘的氛圍悄然到來,新課適時拉開。
二、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成為我們一線教師的追求。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很快進“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精彩的新課導入,不僅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起到承前啟后、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每一節課的內容特點精心安排新課的導入。我常常使用與生活聯系密切的例子引入。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對同學說:同學們,我愿意在這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只須:第一天給我1元錢,第二天給我2元錢,第三天給我4元錢……即每一天扣回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你們愿意不愿意?此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么“誘人”的條件到底有沒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對比,才能回答愿與不愿。“支”就是一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過這個例子不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熱情及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引出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每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我校采用的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適合當前教學要求,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我還提倡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在小組交流、合作中達到共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一節時,學生在學習了等差數列的概念后,引導學生用一個等式的形式表示定義,將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各抒己見,層層深入,最后總結出公式表示形式:an-a(n-1)=d(n≥2)。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分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用等式將定義完整展現。同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精彩結尾,開拓思維
為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內在結構,形成知識結構框架,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采用不同的收尾方式。其一,教師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整堂課的內容加以總結概括歸納,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其綜合概括能力;其二,巧用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疑問結束新課,又引起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求知欲;其三,對知識相近的幾節課采用對比的形式收尾,同中求異使和諧的學科規律顯示出不同,異種求同使奇異的學科規律達到高層次的和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等等。
五、適當開展競賽
競賽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但競賽也得適量。過于頻繁的競賽不但會失去激勵的作用,反而會制造緊張的氣氛,加重學習負擔,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常因競賽失敗而喪失學習信心。因此,為使競賽能對大多數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必須應注意競賽要適量,選擇適當的競賽方式,使不同學生在競賽中都有獲勝的機會。可以按能力分組競賽,也可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競賽,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六、精彩結尾,開拓思維
為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內在結構,形成知識結構框架,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采用不同的收尾方式。其一,教師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整堂課的內容加以總結概括歸納,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其綜合概括能力;其二,巧用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疑問結束新課,又引起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求知欲;其三,對知識相近的幾節課采用對比的形式收尾,同中求異使和諧的學科規律顯示出不同,異種求同使奇異的學科規律達到高層次的和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等等。
參考文獻
[1]黃亮.如何激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J].新教育,2013(Z1).
[2]徐匯.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考試,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