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仁興
摘 要: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認識和將外在的知識觀念轉化為其內部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性;自主;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已經由以往的“以教師為本”“以教材為中心”轉變成了“以生為本”,也就是說,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模式。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授課的時候,我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引導學生按照:“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花園成了什么樣?——而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花園變成了什么樣?——當孩子們再次偷偷鉆進花園玩耍時,花園又變成了什么樣?——而當巨人訓斥孩子們離開時,花園卻變成了什么樣子?——最后,當巨人拆除圍墻時,花園又變成了什么樣?”主題進行自主學習,并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我,之后,我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探究情境。問題是探究的前提,是創新的基礎。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永生的眼睛》時,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1)“我”對父親同意母親捐獻眼角膜這件事態度的句子,體會一下當時“我”的態度是怎樣的?(2)聽了父親的話,“我”的情感有了怎樣的變化?(3)“我”將父親的心愿告訴了溫迪,溫迪有什么表現?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一方面可以提高閱讀的目的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自主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鄧祎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1(07).
(作者單位 貴州省石阡縣坪地場鄉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