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鋒
【關鍵詞】打比方 數學課堂?搖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81-02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其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學習的熱情,有些數學知識從教者的視角看也許比較簡單,但卻難以融入兒童的認知世界,這是因為教者的邏輯思維方式沒有和兒童的思維方式合拍。筆者認為,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打比方能讓嚴謹的數學變得活潑,能觸動小學生內心獨特的心弦,激發共鳴。
一、巧用打比方,化抽象為形象
對學生來說,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律中較難掌握的一種,無論是在初學還是在練習運用階段總是會出現錯誤,這仿佛成了學生的一個頑疾,以至于以后學習小數、分數的簡便計算時,教師還要不辭勞苦地講乘法分配律,但收效甚微,錯誤依舊存在。原因還得從源頭找起:在學生初次接觸乘法分配律時,教材以大量的形如25×(4+8)=25×4+25×8為例,逐步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此時的學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接下來的練習也只是生搬硬套的模仿。為了避免這種“鸚鵡學舌”式的無意義的模仿,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采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即把a看成長方形的寬,b+c的和看成長方形的長,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出乘法分配律。這種方法比單純從眾多的等式中概括出運算律要形象得多,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乘法分配律。但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還是常常犯錯,那種“聽是聽會了、做卻做錯了”的現實令師生都很苦惱。學生看到a×(b+c),第一印象是a×b,然后順筆寫上+c,即a×(b+c)=a×b+c。盡管令人啼笑皆非,但這確實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寫照。
教師無數次的強調只會讓學生懈怠、麻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學生自主記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于是筆者采用了如下教學策略:
師:袋鼠媽媽a有兩個孩子b和c,外出的時候總是把兩個孩子都放在自己的袋子里,瞧!它們多開心吶!如果袋鼠媽媽只把小袋鼠b放在口袋里,卻冷落小袋鼠c(播放小袋鼠哭泣的畫面),你們覺得這樣可以嗎?
學生看到此畫面紛紛感嘆如此做法對小袋鼠c是不公平的。
師:我們在解題過程中會殘忍地把袋鼠媽媽和它的孩子們分開嗎?
小袋鼠哭泣的畫面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記憶深處,巧妙的打比方讓運算律變得形象生動,讓學生情動、心動。果然,學生在以后解題時很少出現丟棄“小袋鼠”的現象。
二、活用打比方,變模糊為深刻
在學習單位名數互化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類似6.5平方千米=0.065公頃的錯誤,起初筆者認為是學生的記憶出現了差錯,誤認為1公頃=100平方千米。但通過交流,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記憶是清晰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學生在初學階段,注意力主要放在單位之間的進率上面,究竟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他們往往模糊不清,碰到這種情況老師往往一再強調:高級單位名數化成低級單位名數要用乘進率,低級單位名數化成高級單位名數要用除以進率。學生在記牢進率的同時還要分辨誰是高級單位名數,誰又是低級單位名數,對某些學生來說難度太大了。實際上,小學生更易掌握直觀形象的知識,于是筆者改進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師: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這4個同學分成兩組一起玩蹺蹺板,你們覺得怎樣分比較合理?(故意列舉班上2個比較胖的學生和2個比較瘦的學生)
生:把一個胖的和一個瘦的分為一組。
師:如果將兩個最胖的分成一組,兩個最瘦的分為另一組,你們覺得這樣分合理嗎?由于學生彼此之非常熟悉,夸張而又生動形象的分法讓學生忍俊不禁,一致認為這樣的分法不合理,玩起來不方便。
師:6.5和0.065相比,6.5是胖的,0.065是瘦的;平方千米和公頃相比,平方千米是胖的,公頃是瘦的。它們4個在一起玩蹺蹺板,如果兩個胖的6.5和平方千米分為一組,兩個瘦的0.065和公頃分為一組,那么兩組之間就不平衡了。
把生活中的蹺蹺板和等式聯系起來,使學生學起來輕松而又深刻,疑慮、費解在學生的會心一笑中煙消云散。
三、善用打比方,轉溝塹為通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總會由于一些意外的課堂生成而出現一些尷尬的場景,如若處理不當,尷尬會成為一種溝塹,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其實這種意外亦是一種教學資源。如何靈活地運用這一難得的生成資源,恰恰考驗著教者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機智。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一課時,筆者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一個學生上課前用電子筆在白板上書寫時出現了錯誤,修改白板上的錯誤不可以用傳統的黑板擦進行擦除,學生又不知該如何修改,尷尬地站在白板前。筆者輕輕地說:“想吃后悔藥了,是吧?”學生急忙點點頭,下面的學生也輕松地笑起來。“我們讓時光倒流,回到剛才。”于是筆者輕點撤銷按鈕。也許是因為緊張,這位學生又做錯了,同伴們再次為他捏了一把汗。筆者笑著說:“沒關系,老師這兒還有一粒后悔藥。”巧妙的打比方,詼諧幽默的語言緩解了學生們緊張的情緒,重新投入到課堂的懷抱。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筆者將一些較長的語句貼在黑板上,正當筆者面對學生十分動情地和學生交流時,貼在黑板上的紙板掉了下來,學生一聲尖叫,頓時破壞了整個課堂的和諧氣氛,筆者笑著對學生說:“它有些害羞,不愿和我們見面呢!”大家頓時輕松地笑起來。說完筆者輕輕撿起紙板,重新貼在黑板上,并且對著紙板說:“你要大方、自信些,要勇敢地展示自我!”短短的三言兩語為整個課堂創造了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打比方,是教者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深入淺出地將知識精致地呈現給學生,將看起來冷峻的數學變得柔美近人,讓數學課堂充滿了詩意、智慧和靈性。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