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曉萍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學語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39—01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言簡意賅的交談,常常能使聽者迅速理解,達到溝通思想的目的。語言表達是教師傳授知識,教育學生最直接的工具。所以對數學教師來講,語言的專業性、精準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呢?
一、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專業性和示范性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數學用語的精準性和示范性,使學生有樣可學。
(一)語言的精準性。數學中每個概念都有確切的含義,每個定理都有確定的條件制約其結論。因此,數學語言必須用詞確切、語句嚴謹,不能似是而非。在這方面要注意用數學語言表達時常犯的幾種毛病。
1.數學專門用語用日常用語代替。如“相似形”說成“形狀相像”,“無窮小數”說成“很小的數”,“極限”說成“近似”等。這些都無視了數學語言的準確性,致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2.完整語句用簡略形式代替。如“零除以任何數是零”,“任何數的零次冪都是零”,“沒有公共點的直線是平行線”,“等弧對等弦”等等,這都是遺漏了命題的前提條件,從而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使學生在理解上產生誤差。
3.用詞不準確。數學用語有時一字之差常常導致相反的意思。如,|x|應讀為“x的絕對值”而不能說“絕對值x”等。
4.語氣的停頓不恰當。有些數學式子必須借助于語氣上的停頓才能準確地讀出其數量關系。如,“x+■”就應該讀成“x,加上y分之一”,即在讀“x”之后稍加停頓后再讀“加上y分之一”。若讀成“x加y分之一”就會讓人理解為“■”了。
(二)語言的邏輯性。教學中,不論是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證明,還是公式的推導,都要遵循邏輯規律,語言表達要合乎邏輯。如,在敘述“勾股定理逆定理”時不能說:“在一個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語言的簡潔性。在授課時,教師必須語言精煉、言簡意明,做到字字句句都有一定的目的。
(四)語言的啟發性。數學教參的每一個內容都有它自己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在的聯系,教師應結合教材的安排,努力、啟發學生,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進而使學生獲得知識。
(五)語言的完整性。數學語言具有和自然語言一樣的語法,每一個數學式子都是一個提問,每解一道數學題就是完成一篇小論文,文章的不通順處,正是解題出錯誤的地方。
二、以教科書為本,給學生“讀”的機會
教學時,教師要緊扣課本,引導學生閱讀,給學生讀的機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在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推敲關鍵詞語。數學命題中的關鍵詞語體現了數學語言結構的特點,教學中注意分析,使學生能準確理解。
2.辨別易混淆的概念。對于易混淆的概念、術語、式子、符號,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辨別異同,有助于糾正學生常犯的毛病。
3.掌握常用句式。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決定了數學語言的特殊性。教師應該對常用的數學語言一一進行必要的分析,同時整理基本格式,要求學生掌握。
三、用多種教學形式,給學生表達及運用的機會
對知識理解不深,掌握不牢,是很難敘述清楚和準確的,只有通過說,才能正確、生動、簡練地表達思想,加深理解,掌握牢靠。
1.口頭提問。教師在知識的關鍵處、在思考的轉折處、在理解的疑難處、在規律的探求中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
2.語言填空。教師敘述命題時,有意留一些空白,讓學生進行補充。
3.口頭更正。作業中有代表性的錯誤,教師出示后,鼓勵學生口頭更正,講清算理。
4.啟發解疑。圍繞學生的疑問,可以反問學生“你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想的?它與你學過的哪些知識有聯系?”
5.談閱讀體會,談本節課的收獲。每節課結束前,教師可以問本節課的題目及主要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回顧概念、例題及思想方法。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