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芳 韓雪平
【摘要】在高職教育獨特的發展模式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學校本位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學校承擔主要責任和主導作用。從校企合作的“企業配合”模式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學校和企業雙方在校企合作的“企業配合”模式下各自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責任,討論了“企業配合”模式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企業配合模式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42-01
高等職業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又是職業教育中的高層次。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于基層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1],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將高職教育與企業緊密結合,實現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企業配合”模式中,由學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并承擔大部分教學和培養任務,企業處于“配合”的輔助地位,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實踐設備、實訓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教學和培養任務。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都采用這種合作模式[2]?!捌髽I配合”模式作為校企合作的具體形式,彌補了學校所教知識與社會發展脫節的不足,使所教內容與企業需求、社會發展同步,有利于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3]。而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作為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實現“企業配合”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也是重中之重,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
一、企業配合模式下課程體系基本特征
在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中,根據學校和企業的關系以及學校與企業地位、角色的不同,可以把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分為:學校本位模式和企業本位模式[2]。在學校本位模式的校企合作關系上,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積極主動地承擔著主要的教學任務和合作責任,企業被動地承擔配合學校教育的角色,學校本位模式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2]?!捌髽I配合”模式是一種屬于學校本位模式的校企合作形式,這種模式下課程建設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教學任務分工化
在企業配合模式下,教學任務分工化主要體現在由學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并承擔大部分教學任務,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與本專業相關的通用性專業課以及相應的實訓課程,這些教學任務主要分布在大一整學年和大二上學期;企業則主要承擔本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環節集訓,同時提供相應的實踐設備、實訓條件,例如,幫助學校建立專業實訓室,企業人員所授知識和技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使學生在就業前已經具備一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相關職業素養,企業所授課程一般是以企業實際案例和相關手冊作為企業人員為學生的授課的依據,這些教學任務一般安排在大二整學年,在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再接受企業所需相關知識。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業配合模式下,教學方法不再是傳統的歸納、演繹、推理等方法,而是采用更貼近實際工作、學生參與性更大的項目分析法、案例驅動法、操作訓練法、小組任務討論法、實地測試法、仿真教學法等。教學場所也不再是單一的理論課堂,而是可以涵蓋機房、實訓室、教室、實訓基地、測試場所等于一體的多變課堂。
(三)本校教師“雙師”化
在企業配合模式下,校企雙方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和教學任務,他們之間是分工合作的。企業人員在校授課期間可以為本校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同時,在寒暑假期間,企業為高校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這種互助合作的關系,有利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4],同時也可以使教師走出校門,走進企業,更加了解社會和企業需要。這不僅是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學校的長足發展也是一種優勢。
(四)頂崗實習企業引導化
大多數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是“2.5+0.5”模式,即前兩年半學生以在校學習為主,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驗、實訓等課程,大三下半年學生將會全部離校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在企業配合模式下,頂崗實習將會由傳統的半年延長到一年,實行“2+1”模式,并且頂崗實習過程由企業全程跟蹤,實行團隊分組、項目經理負責制,對學生在企業中的表現和適應情況進行實時掌握、全面引導,并定期向學校匯報。頂崗實習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使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前就對企業的工作流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五)考核方式多樣化
在企業配合模式下,考核方式不再是傳統的試卷和分數,而是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考核??己朔绞桨ū拘@碚撜n考試、實訓課考核,以及企業授課理論部分考試、實際動手操作部分考核、答辯、資質認證、頂崗實習考核等??己朔绞礁屿`活、多元化,也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核,改變了傳統的分數至上的觀念。
二、企業配合模式下課程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思路
校企合作[5]的企業配合模式培養目標直接面向職業崗位,需要樹立以企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思路,以企業需要為依據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學校和企業雙元的主體作用,形成雙元驅動、聯動、互動的關系體。
(二)課程體系
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系統化課程體系,結合企業職業需求、崗位設定、技能考核等,深入剖析企業配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內涵。根據企業所提供的設備、實訓條件、就業導向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
(三)職業素質培養方案
企業配合模式下,需要突出職業素質培養的方案。建立以企業員工提升為版本的“啟航系列”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將職業素質培養和崗位相結合、課程設置相結合、校企雙線考核相結合。
(四)學生學習導師制
建立以學生知識學習、能力訓練、素質培養三個方面為目標的“導師制”,培養一支雙師結構的優質教學團隊。以專業教研室為主體,校內校外導師協同工作,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企業配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應該以此為契機,以企業配合模式為有效載體,通過職業素質培養的探索和實踐,將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專業能力、人才培養方案等有效融和,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企業配合培養模式、實現知識、技能、素質并重和理論、實踐、創新共存,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勇,龔光軍. 高等職業教育中加強校企合作問題的探討[J].職業時空,2013(9).
[2]葉小明,朱雪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與實踐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1(4).
[3]方華. 論訂單培養模式下的高職課程改革與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5).
[4]李敏華.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1(1).
[5]劉洪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新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