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密
摘 要:概念教學是針對一刀切的體育教學法開展的,立足學生實際學情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有效補充、矯正和完善學生的前概念,它是兼顧動力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模式。
關鍵詞:小學體育;概念教學;實踐探索;拓展練習
概念教學以補充、糾正以及完善學生的前概念,幫助他們構建正確認知為核心,它要求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構概念付諸實踐。概念教學對當前一刀切的小學體育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矯正作用,那么我們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設定合理的教學環節,開展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讓學生興趣十足地完成體育學習和鍛煉呢?在這里,筆者以一次概念體育的教學實踐來進行分析、說明和討論。
一、課初準備
課堂伊始,我們要引導學生建立基本概念,通過靈活的方式和方法激活他們學習和鍛煉的興趣。詳細操作過程如下:(1)學生們依次站隊,報數稍息后,我們先提出問題“心臟有什么生理機能?我們怎樣感知心臟跳動?”了解的學生可能會回答“心臟推動血液流動,為人體提供營養”“通過摸脈和左胸下觸摸可以感受
到”。(2)讓學生分組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測量脈搏。比如,讓有的組從腕部測,有的從肘部動脈測,有的從頸動脈測。最后通過大家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討論,得出運動中測脈搏的最佳位置是頸動脈。測量數據要記得登記每人安靜時的心率。
二、實踐認知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學習小組,開辟一塊場地作為“休息區”,然后配合對應的音樂進行如下運動,節奏從慢到快,逐步激發學生情緒。
運動一:十米往返跑。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對于機體上可以有效鍛煉股后肌群、小腿三頭肌、臀大肌、脛骨后肌等肌肉群。由著適度節奏,注意不能過度訓練,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好感,循序漸進提升他們的機體素質和反應能力。
運動二:跳繩訓練。跳繩對學生的彈跳能力及腰身機體協調度有很好的強化作用,為了訓練反應能力和速度可以要求前跳30秒,后跳30秒這樣交替輪換。
運動三:俯臥撐。該運動主要針對男生設置。為了讓運動有趣味性,可以適當進行變形,也可以進行對比訓練,這樣訓練學生的肱二頭肌、胸大肌和肱三頭肌,鍛煉肌腱的韌度和耐力。
學生們經過對應的訓練后,及時測量并記錄好心率(前十五秒),然后慢走到下一個運動區讓心率逐步恢復到安靜水平。用虛線將“慢音樂”的心率連起來,用實線將“快音樂”的心率連起來。這樣設置,不但讓學生達到了訓練目的,增強了體制,還讓他們掌握了訓練的概念和意義,這樣的體育教學才是全民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教學。
三、討論分析
參照數據記錄,指導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心率變化圖,然后進行分析和思考:(1)同學們從心率變化圖可以看出什么?大家回答:運動后心率變化加快,尤其在運動后期跟著快節奏的音樂,運動強度也增大,心率變得更快。(2)同學們經過討論思考,可以輪流展示結果,最后教師再根據各位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及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能進一步指定對應的訓練量和運動模式。如此設計,才是量身打造,對癥下藥,不會因為盲目教學導致有的學生承受不了,有的學生無法滿足鍛煉需求的消極情況。
四、理論研究
要實現概念教學,教師必須全面掌握概念和技巧,要能利用概念理論,結合學生的實際數據為學生量身打造對應訓練。比如,上例運用后,我們要能根據心率區間計算公式“208-(0.70×年齡)×65%=鍛煉心率區間下限。”“208-(0.70×年齡)×85%=鍛煉心率區間上限。”算出學生的鍛煉心率區間;然后對比學生運動后的心率表,確定該運動是不是讓學生的身心得到了有效鍛煉?預測到達鍛煉心率區間的時間。全班從前面做過的運動中選一,預測如用快節奏音樂進行,要多少時間心率可達到鍛煉心率區間內?然后開展運動,最后開始和結束時測量心率,看結束時心率是否達到鍛煉心率區間。
五、游戲練習拓展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它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訓練枯燥乏味,還比較辛苦,所以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持久力不強,然而為了達到鍛煉的目的,提高心臟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牽引大家進行積極鍛煉。比如,“立定跳遠”訓練復練率高、枯燥乏味,我們就可以用游戲替代該項訓練的對應游戲活動,筆者經過探索,就設計了比較有趣的“青蛙跳跳跳”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達到訓練的目的,從而提升課堂效率。
概括地說,概念教學是具體的、科學的教學方式,它打破了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對應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從概念到運動原理、運動方式、運動意義等方面全面掌握體育運動的要求和訓練真諦,這才是實現體育素質教育的真正途徑。
參考文獻:
[1]楊志東.概念教學在小學體育中的實踐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3(9).
[2]俞旭平.生本理念下的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4).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