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鄧濤
摘 要:從分析中職數學的有效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著手,根據“生本”教學理念的指導思想,結合教學實踐對實現中職數學有效教學的途徑進行了探索,從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改進、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觀點。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有效教學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也是一個值得不懈研究的課題。然而目前在中職學校要達到數學的有效教育存在很大的阻力,普遍存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大部分教師都站在“師本”的角度上,把這一現象歸因為學生素質下降、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弱、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的原因。有效教學要求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立足于“生本”的教學理念的。所以把目前中職學校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歸因于學生身上顯然違背了有效教學的內涵,有必要正確、全面去剖析問題,尋找根源。
一、中職數學有效教學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教學內容的抽象化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職數學的教學內容不斷地在進行優化,但是它依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按照完整的教學體系設置,一定程度上只是對高中數學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和難度的降低,內容上還是偏向于如何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注重數學的解題訓練、注重推理論證。職校學生本身數學素養較差,對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理解不透,興趣不高,現在接觸到的仍然是抽象化、理論化的“知識型”內容,自然就提不起興趣,進而厭惡數學、抵觸數學。
2.教學內容的理論化阻斷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需求是學習的內驅力。根據中職數學教學大綱,數學課的任務是為專業知識提供數學工具、思想和方法,其“工具性”重于“知識性”,這實際上也迎合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中職學校的學生其實學習的目的性很明確——學好專業、學好技術,換個角度而言,就是要學和自己所學專業、所想掌握的技能有幫助的知識,但是在實際學習當中,他們沒有體會到數學的有用性,沒有感受到數學為專業的服務功能,所以對數學沒有了需求。沒有了需求就沒有了學習的內驅力,有效學習就成了一句空話。
從表面上看,阻礙有效教學的原因還在于學生,但透過表面看實質,問題卻主要是出在我們教師身上。因為作為教學實施者,我們可以篩選講授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而言,傳授知識點不是困難的事,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
二、構建“生本”理念下中職數學有效教學的途徑
1.重組教學內容,實現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的同步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有效教學首先必須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要求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因為需求是有效教學的原動力。
每個職業學校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每個專業又有自己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要真正做到數學教學為專業服務,基于不同崗位需求的數學教學內容也必須具有其鮮明的個性。這就需要學校根據自己不同專業,甚至相同專業不同方向培養目標的需求按照有用、夠用的原則,對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的選擇,用不上的堅決刪除,用得少的合理刪減,必須要的作為重點,并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論證過程,強化知識的運用,滿足理實一體專業教學要求。例如,對于機械專業的學生要側重于解析幾何、立體幾何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識圖能力;電子專業的學生則要側重三角函數圖象與性質的教學,特別是對其他專業可以不作要求的正弦型函數也必須作為重點,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電流與電壓波形圖;財貿專業的學生則要突出概率、統計初步數學內容等。
根據專業選擇知識點只是在內容上體現了專業特點,更重要的是還要讓數學教學圍繞專業教學轉,專業需要什么就上什么。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徹底打散數學固有的課程體系思維,與專業課教師深入交流合作,對選擇好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理、歸納、排序,通過教學內容的重組,達到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的同步,避免學了沒用,要用了沒學,達到現學現用、現用現學的愿景。比如建筑專業的學生,剛開始學專業知識就要用到向量的相關知識,就要求數學課在教學內容上將向量的章節予以提前。只有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我們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期望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才能真正實現數學課為專業課服務的目的,才能讓中職數學有效教學成為可能。
2.轉變教學理念,踐行“生本”理念教學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的選擇。這實際對我們的職校數學教師提出了挑戰,它要求教學者不單純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是一個教學的設計者。
(1)教學設計要有體現分層性
分層教學是“生本”理念教學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目前的中職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上的個體差異非常明顯,素質參差不齊,這就要求在教學設計上必須在兼顧整體的情況下注重層次,注意知識點梯度的把握,盡力避免“吃不飽”和“吃不了”情況的出現。只有通過具有分層教學理念的設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比如在設計課堂例題和課后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其進行模塊化的設計,將其分為“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分別注重知識的基礎性運用和綜合性運用,讓學生根據自己自身實際進行自由選擇,這樣就能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
(2)教學過程要富含感性元素
數學一直以來給學生的印象就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論,脫離實際的運算,要實現有效教學,我們首先要讓教學過程中富含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的感性元素,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
生活是感性元素的源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感性元素是解決抽象化問題的有效途徑。數學學習中,概念和理論占了相當多的份額,并且數學的抽象又往往就體現在這些概念與理論中,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或在其他淺顯的問題中找到它的投影,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學生就能進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傳授集合概念的時候,書上給出的定義是:將某些確定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一個集合。這對剛進中職學數學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他反復重復這二十幾個字,就是“看”不到什么是集合。但如果放一個整理箱在講臺上,讓同學放一些自己的物品到箱子里,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告訴學生蓋上蓋子的箱子就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集合”,里面的每件東西就是“確定的對象”,就是集合的“元素”,空箱子沒有任何元素叫“空集”,任何一件物品只有兩種可能:在箱子里,不在箱子里。所以“元素”和“集合”只有兩種關系“屬于”“不屬于”。這樣一來,這些抽象的關鍵詞就會實實在在出現在學生的記憶中了。
實踐體驗是最好的感性元素,讓學生實踐體驗可以倍增學生理解度。隨著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數學教學要求我們在運用多媒體增強教學的效率和觀賞性的同時,充分發揮板演的作用,把教學建立在學生的實踐體驗基礎上。比如在講解橢圓的標準方程時,我們如果事先準備好四個圖釘、兩根細線、兩根木尺,指導兩位同學在課堂上直接在黑板上作出橢圓,雖然學生作出的圖形一定沒有多媒體美觀、準確,但學生卻可以在作圖過程中自己輕而易舉地歸納出橢圓上的點都具有“到兩點距離和等于定長”的共同點,再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坐標、推出方程、理解a、b、c的幾何意義就會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了,這是多媒體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
(3)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認知
“生本”理念下的有效教學強調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過去的灌輸式教學為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教學的方法要符合學生認知。
課堂導入是否成功對能否達到有效教學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課堂導入不僅要考慮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更要盡量創設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實踐,與學生相關聯的情景,注重情景刺激,注重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有了欲望,學生才會有自主參與的可能。比如,在數列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用國際象棋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讓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還有距離感。但如果我們在數列導入的時候創設以下情境:假如你去某公司應聘為期一個月(按30天算)的暑假工,公司給你兩個工資方案,A. 工資第一天500 元,第二天1000 元,第三天1500 元,以后每天工資都比前一天多500 元;B.工資第一天1 分,第二天2 分,第三天4 分,以后每天工資是前一天的兩倍,你會選擇哪種工資方案呢?在這個導入的設計下,不僅有效將數學與生活進行了融合,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個時候教師引導他們去觀察兩個方案各自的特點、自己進行探究基礎上提煉出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有關概念一定會事半功倍,并為后續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求法作了鋪墊,不用布置預習,學生課后就會主動去探究。學生主動性調動了,有效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教學過程能否與專業緊密結合是有效教學能否持續的決定因素。中職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專業教學服務,所以教學上要實現知識型向應用型的轉變,不僅要求教師在知識點的講解要弱化理論性、推理性,強化工具性,更要求數學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只有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展示數學為專業的服務能力,才能不斷給學生注入學習的動力,才能讓有效教學得到推動力。比如在講授解三角形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講授,我們就可以不糾結與定理、公式的來源,只要求學生知道A、B、C與a、b、c分別代表三角形的三內角、三條邊,知道它們在圖形中的標注原則,然后會熟練應用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以及其變形公式就可以了,反而要注意的是例題的講解最好能結合自己所教的專業,體現出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功能。
3.提升自身素質,獲取學生的信服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親其師、信其道”在職校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突出,教師只有獲取了學生的認同和信服才能有影響力,才能讓學生愿意在你的引導下學習。這給中職數學教師提出了比普通高中數學教師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具有扎實的數學知識功底,更需要有獨特的專業視角,有讓學生仰視、崇拜的魅力,所以提升自身的素質成了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要實現中職數學的有效教學,首先要求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主動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然后再通過引導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再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教會他們“怎么學”。要實現中職數學的有效教學,就需要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不斷研究、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念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黃艷芳.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J].教育研究,2007(6).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