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 要: 教學互動,既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又是生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來說,互動可以激發思想的火花,可以發展鮮明的個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上,使師生在課堂互動中彼此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成長。
關鍵詞: 中學語文 課堂互動 教學模式
課堂互動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背景下,發生在師生間、學生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是師生各自人際互動系統中一種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特別強調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調動情感體驗,產生教學共振,強化教學效果。筆者在參加了幾次新課程標準的培訓后,在語文教學中就提高課堂互動效率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注重創新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創新教育,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如今,學生的手中有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習題答案,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所講內容與學生手中資料“雷同”,枯燥乏味,缺乏激情,所講內容無新奇之感,學生在課堂上必然會產生“倒胃”現象,根本無法互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就講課內容來講,必須有新奇之處,讓學生有驚奇之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吃透教材,充分發掘教材,做到生無師有、生有師優、生優師特。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驚奇感,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小石潭記》一課,在講完課文內容之后,我們可以設計一組問題:1.小石譚的特點是什么?(此題為概括事物特點,學生較易回答)2.作者在游覽小石潭的過程中,產生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此題為分析作者感情變化,學生較易回答)3.面對如此美景,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其境過清”?(此題為把握作者思想變化為教學難點之一)面對前兩個問題,由于是教學重點且學生手中有資料,因此很容易回答,第三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與作者被貶有關,但是無法再深入。我們可以設計一組問題,共同探究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潭之美——柳之才,潭之地——柳之歷,潭有柳賞——柳有誰賞?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群情激昂地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評價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育中的重要因素。《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課堂評價應多元化,以贊揚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所設問題均有所謂的“參考答案”,教師以此為標準,衡量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習慣性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因此常有的批評聲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無聲”現象。
教師應該采取贊賞的方式,用掌聲或贊美聲激勵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教師對學生的“有聲”不論正確與否,首先應對學生“敢言”的精神予以肯定或贊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爭人先,敢為人先;對學生的進步要贊賞;對學生的良好狀態要贊賞,等等,由教師的贊賞逐步引導學生過渡到學生對學生的贊賞。正是這些贊賞,催發了學生的進取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師生互動更加融洽。
三、鼓勵爭辯
橫看成嶺側成峰。欣賞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也是如此,站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大相徑庭。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強調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其實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但并不是一切語文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主要看是什么問題,例如記敘文中的六要素、議論文中的三要素等都有相對固定的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場合的心理狀態、聯系讀者的實際談體會等問題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果非要學生怎樣回答,就只能學生思維變得僵化、不懂變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閱歷、人生體悟、看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因此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并且鼓勵他們盡量表達出來。課堂上的爭辯,有利于學生理清自己的思維過程,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辯論,學生間的思想得到碰撞,生發許多連老師也意想不到的火花,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思考的思想結晶。
總之,教學過程的互動,既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又是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式的教師,學生亦可成為教師式的學生,對學生來說,互動激發思想的火花,可以發展鮮明的個性。師生在課堂互動中彼此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陳艷霞.讓“語言”回到語文課堂[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
[2]蘇蘭英.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
[3]李成龍.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
[4]祝建軍,潘革新.讓文化互動植根于語文教學[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