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摘 要: 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時獲取知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讓學生認識問題的基礎。觀察能力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增強學生對事物認知的一種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針對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進行討論。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觀察能力 培養 策略與方法
一、注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因此,在這個階段引導學生對新鮮事物進行觀察,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對事物的聲、形、味、觸覺等多方面有新的認識。小學階段,學生還處于一個對世界的認知時期,經常會出現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完成作業時,出現錯字、多劃、少劃問題,這些都是不注意觀察所引發的問題。一名小學語文老師除了要教授學生科學知識外,還需要承擔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職責。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成了勢在必行的工作內容之一,要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觀察能力的重要性和運用觀察能力的必要性。例如:教學《小燕子進步了》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這篇文章讓學生意識到觀察能力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課文中就有介紹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對冬瓜與茄子進行觀察的描寫,通過觀察后,可以區分大小、形狀、顏色。再讓小燕子不停往返飛行,觀察兩個蔬菜之間的區別,讓小燕子自己發現冬瓜的表皮與茄子的表皮,具有有細毛和沒細毛的區別,茄子的柄有刺,冬瓜的柄沒刺的細微表現,這是一種培養觀察能力的過程與進步。正如老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多采用鼓勵的方式。通過學生對所提及的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增強此項能力的重要性的意識。如果注意力集中地進行觀察,那么就不用花很多時間對同一件事物進行觀察,引導學生平常觀察事物時,一定要仔細認真,清楚地意識到觀察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對新鮮事物進行認知,才能更好地提高觀察能力。
二、傳授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與技巧
對于觀察來說,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過就可以。觀察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只有很好地運用方法與技巧,才能對一件事物進行觀察與認知。小學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要教授小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第一,正確指導學生在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帶著目的進行。觀察前要有一個計劃,即到底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樣的信息,而不是讓學生盲目地觀察一個事物。第二,指導學生觀察一個事物時,需要按照特定的順序與規律進行觀察,避免雜亂無章地觀察,否則無法形成重點,避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發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講解《頤和園》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作者進行寫作時的順序。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了解為什么作者要通過這樣的順序寫頤和園。可以在這節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需要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這樣的順序。在引導過程中,當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雜亂無章的情緒表現時,老師需要及時糾正與引導。第三,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引導學生找到重點。觀察時,需要有一個中心內容,這樣更容易讓學生通過觀察掌握需要學習的內容。例如:在講解《五彩池》一課時,先讓學生對五彩池感興趣,為什么它會這樣奇特。正如課文中描寫的內容,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形狀的池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抓住重點仔細觀察事物,才能深刻理解與認知一件事物。
三、結合生活不斷進行觀察能力的鍛煉
我們學習知識,最終的目的是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也正是人們常說的“學以致用”。因此,在進行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運用。通過老師的引導與傳授,讓學生學習觀察的方法與技巧,帶著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觀察的對象、并且可以組織一個小型的分享課堂,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所得,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河流、湖泊等,讓學生把自己觀察所得以文字表達。還可以布置學生針對夜空中的星星觀察,讓學生不僅對白天可以看到的景象有詳細了解,而且可以把夜晚的星空觀察得非常透徹。最后把所觀察的這些內容以記筆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方便分享。這樣既引導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記錄習慣,又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這樣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認識世界,在觀察中增長知識,不斷對問題與知識進行了解與探究,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結語
要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引導掌握正確的觀察技巧與方法,從身邊的事物開始進行練習。通過分享寫作相應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主動性,讓學生學習表達與交流。此外,觀察時養成記錄習慣,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筱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觀察例談[J].上海教育科研,2009(09).
[2]連向燦,呂月英.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認識水平[J].云南教育,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