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本國
摘 要:歷史教師除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和較高的史學理論素養外,始終堅持“用一顆火熱的心去占領三尺講臺,用一顆熾熱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實現上述“二心”,則需具備以下“四心”:深鉆教材,達到爛熟于心;制訂計劃,做到成竹在心;精編學案,過程了然于心;精彩導演,融化學生之心。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課堂;深鉆教材;制訂計劃
筆者認為:在最短的單位時間內,采用最優化的手段,使用最簡捷的方法,利用最節約的資源,完成了預定的課堂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就是“有效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展示教學魅力的舞臺,是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發展思維和師生情感對話的陣地。要想使歷史課堂成為有效課堂,歷史教師除具備深厚的歷史專業知識功底和較高的史學理論素養外,始終堅持“用一顆火熱的心去占領三尺講臺,用一顆熾熱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是三十年的教學生涯給我的最大感悟。要實現上述“二心”,則需具備以下“四心”:
一、深鉆教材,達到爛熟于心
每學期開學前,首先學習新課程標準,掌握總的精神和要求;然后,對本學期將要教的歷史教材進行仔細研讀。第一步,熟悉目錄,如: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下冊都是七個單元,上冊22課,下冊21課,每個單元的主題是什么,單元內容是什么,每課的課題是什么,做到了如指掌。第二步,熟悉課文,每一課有哪些子目,每個子目中又敘述了哪些具體內容,強迫自己必須把正文部分背熟,對閱讀材料、注釋、插圖等輔助材料也細心留意,不讓一個有效的知識點在大腦中留下空白。
二、制訂計劃,做到成竹在心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如果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計劃,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導學計劃是教學過程的必要步驟,是有效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別看它只是一張紙或一個表,但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每學期開學初,對照學校的校歷,預測好本學期的教學時間,找準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難點,編制出詳細的導學計劃。只有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里。
三、精編學案,過程了然于心
教學好比演戲,而備課過程如同編寫劇本、排劇、舞臺設計等準備演出的過程。教師擔任著編劇、導演、主演、劇務等全部工作。所以,構建歷史有效課堂的關鍵就是備課。備課至少要有“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1.備教材
因為課本只是提供了現成的知識,怎樣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是教學的目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依據,是直接為培養目標服務的。因此,吃透教材,了解全書的內容及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來評估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在此基礎上,再具體分析、確定每一課題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并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組織教學內容。還要注意收集有關的教學參考資料和生活中的實例,來補充、豐富講課內容。自“班班通”安裝后,我將每一課都制作成課件,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2.備學生
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現狀、文化基礎、接受能力、學習習慣、思想狀況和個別差異等了解程度。每學期開學后,我在精心準備課件的同時,找班主任了解本班學生的大致情況,掌握學生的第一手材料。并要一份能反映上一學期成績的學生名單,首先確定一名得力的歷史課代表,再按優、良、中、差確定4名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將全班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成績最優的任組長,為今后小組合作學習做好準備。在開學的第一個月,根據課堂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地調整、完善學習小組,使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得到最好的發揮。只有對學生、學情有了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學,避免主觀盲目性。
3.備教法
一堂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所講的內容能否選用恰當、靈活的教學方法。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近十年來,我一直采用“問題探究法”進行教學,逐漸形成了“導入新課、設置問題——預習課文、思考問題——小組討論、探究問題——全班交流、解答問題——教師點撥、解難釋疑——總結歸納、突破考點——達標檢測、鞏固問題——能力提升、深化問題”的教學模式。如:《最可愛的人》設置了3個問題:①中國為什么要出兵朝鮮?(原因)②抗美援朝于哪年開始,哪年結束?軍隊的名稱叫什么?誰任司令員?結果如何?③在抗美援朝過程中涌現了哪些英雄人物?我們要學習他們的什么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設置了5個問題:①紅軍為什么要長征?②假若你是當時的一名紅軍戰士,你經過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難?③黨中央在什么地方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義?④紅軍長征結果怎樣?有什么意義?⑤學習了紅軍長征一課,你有何感想?設置問題既要有梯度,又要符合學生實際,如:《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課,第一次我設計了“①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確立的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是什么?②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中,海峽兩岸有哪些重大舉措?”兩個大題,學生花了20分中預習,交流時,能完整作答者寥寥無幾,又用了20分中講解,老師講得唇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沉沉,一點兒效果也沒有。課后經過對失敗的反思,找出了原因,那就是問題太籠統,又沒有結合八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的實際,于是我重新設計了“①新時期對臺基本方針是什么?②什么是‘九二共識?③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是什么?④看教材《一位臺灣同胞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情景》和《海峽兩岸青年同登長城》兩幅圖片后,你有何感想?請你就海峽兩岸關系問題談談你的看法或建議。”題量雖然增加了,但由于問題具體明確,而且重點突出,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在15分鐘內通過閱讀教材都能準確地對前三個問題作出答案。第四題是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小組熱烈討論,全班相互交流,師生共同探究,基本達成如下共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海峽兩岸同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是骨肉同胞、血脈相連;摒棄兩岸政治分歧、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決反對臺獨等。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而且在情感、價值觀上得到了升華。實踐證明,同一個內容,同一個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略作改動,效果竟有天壤之別。
四、精彩導演,融化學生之心
即用激情占領三尺講臺,用熱情融化學生心靈。教師的激情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互動是有效課堂的靈魂;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精講精練是有效課堂的保證。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當演員來到劇場的時候,他應該把個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劇場外,因為在劇場里,他整個人是屬于藝術的。”老師也是如此,當你走上講臺,在學生面前,應該忘掉所有的痛苦和不快,因為在課堂里,你是屬于學生的,你的心境決定著課堂氛圍,你的教學藝術決定著課堂的成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因為有了課前的精心準備,十年來,我堅持做到了“講授新課不帶教材,一支粉筆占領講臺。”每當新學期第一節課我以飽滿的激情大步走進教室時,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我這個新面孔,這時候我都以抖擻的精神、昂揚的激情、整齊的穿著、微笑的面容、愛撫的眼光,給第一堂課奠定下一個輕松愉快的基調,創造出一個優美和諧的環境。由于不帶課本上課,贏得了學生的欽佩,成為學校的美談。有一個叫李xx的同學風趣地說:“我們學校有兩個不帶課本上課的老師,一個是歷史老師,還有一個是我爸爸”(學校體育教師)。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上課前,我連要講的內容在第幾頁也不放過,如:《民族團結》一課在56頁,課文第一句就是“56個民族”,《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在39頁,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是78年,是39的2倍。還要善于找一些記憶的技巧,有的用諧音記憶,如“1840”(一把死擰)、“1894”(一把揪死)。有的編成順口溜,如:《長征路線歌》:“長征開始于三四年,江西瑞金是起點;沖破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已過半;毛主席建議被采納,不去湘西改向黔;渡烏江、奪遵義,遵義會議是轉折點;紅軍四渡赤水河,敵人追剿被打亂;接著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大渡河、瀘定橋,大渡橋橫鐵索寒;爬雪山、過草地,到達陜北根據地;吳起鎮、大會師,甘肅會寧是終點;長征結束于三六年,三軍過后盡開顏。”課堂氣氛既活躍,學生又能牢固掌握。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異常地高漲。當然,教師能背教材不算本事,教師不是漏斗,學生不是容器,不要認為把教材上的知識灌給學生就完事了。教師的工夫在于課堂藝術的發揮,這種藝術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藝術,是將課前精心準備的已經爛熟于心的內容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圖象、調控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實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上的激情發揮不是刻意的矯揉造作,而是教師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與學生融為一體后的一種自然流露,它已不再是簡單地停留在“教與學”的層面上,而是師生共同進入一個聽不到下課鈴聲的“忘我”的境界。這樣的課堂,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益,徹底廢除了原來那種時間+汗水的傳統模式。多年中考,我校歷史成績均名列全縣前茅。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具體到哪種課型采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沒有一定的規章,全靠教師自己去領會、去感悟、去探索、去實踐,這正是教學藝術的奧妙所在。任鵬杰先生說:歷史教育的終極取向就是“服務人生”,這是從根本上追問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我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對“有效的歷史課堂”的理論探討還很膚淺,也天天在課堂上付諸實踐。但我認為,無論方法怎樣更新,若無“二心”作支撐,那終將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用一顆火熱的心去占領三尺講臺,用一顆熾熱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我永不改變的信念。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