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研究性學習已經被納入我國基礎教育體系,它是一種全新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有更高要求。它充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探究性,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旨在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態度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把研究性學習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一、研究性學習簡介
(1)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精心地選擇探究主題,創設一定的探究情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自主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運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特殊之處就是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將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法變為主動研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重點強調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
(2)研究性學習的優勢。我國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的最大缺點,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數是灌輸知識,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單純地將知識復述給學生,課堂上學生自我研究的過程較少。這就使得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性學習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親身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課程導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②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③學生學習的途徑與方法增多,使學習不再單一枯燥;④注重學生的研究過程,引導學生勇于說出自己的研究結果,不再尋求固定答案。
二、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1)課程的開展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確定教學過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研究性學習這一方法設計問題情境時,要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選取課題。主要遵循以下三個方面:①有依據。選取的課題必須要與現實相關,有事實可查,不能是教師憑空想象出來的;②可操作。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要充分考慮到該課題的可行性,要有讓學生獨立自主完成探究活動的可能,不能過度超出學生的能力水平;③要創新。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新穎獨特,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
另外,雖然現階段歷史教學的研究性學習仍在不斷探索,沒有可供參考的確定的教學模式,但經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教學模式:課堂引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展示成果。
(2)研究性教學與傳統教學必須完美結合。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學逐漸向自主學習方向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歷史內容都適合研究性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開展研究性學習。一般情況下,傳統教學也是不可放棄的,可以將一些簡單知識交給學生;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就要用到研究性學習,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書中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知識,一舉兩得。例如在講解“太平天國起義”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將太平天國起義產生的背景、過程及結果等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談談自己對該起義的理解。學生通過搜集、研究資料,結合史實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得出結論,提高了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發揮了自身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F代教學理念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才能展開。教師要想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獨立地思考,敢于提出質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加以肯定,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不能批評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發掘出學生的潛能。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表現,它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給了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作用。
(4)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構成教學的整體,不可分開而言。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授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整體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講解“洋務運動”時,可先引用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作為課程導入,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運動的基本主張,使學生便于理解。②合理整合教材內容。教師對教材的了解多于學生,在復習時,教師整合的內容具有層次性與系統性,對學生的復習很有幫助。③給予學生幫助。教師豐富的知識面可在適當時機充當學生的輔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知識。
研究性學習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新型方法,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很有幫助,但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歷史教師不斷探究,爭取發揮研究性學習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冬輝.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
裝備,2009(8).
[2]許益秀.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應用[J].教育評論,
2007(1).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