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雪
【摘要】 引導型教學的核心在于通過教師的啟發式表達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本質化、全方位提升. 事實證明,引導型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既能承前啟后,自然地實現知識與知識的銜接過渡;又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興趣,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能逐層深入,夯實學生在數學定理、公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此外,還能適時轉換學生的思維角度,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 因此,本文將立足蘇教版教材的編寫理念和初中幾何數學的學科特點,具體論述引導型教學在初中數學三角形全等中的應用.
【關鍵詞】 引導型教學;初中數學;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教育家魏書生說:“課堂是一汪水,而不是一塊冰. ”形象地闡明了課堂應是豐富包容的,靈活百變的,富含張力與生命力的. 因而,即便是工具性色彩更為明顯的工科項目中的重中之重——數學教學,只要教師在教學時方法得宜,一樣可以把一堂課講得生動有趣. 為此,以初中數學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為例,數學定理和公理表明,只要兩個三角形滿足了邊角邊SAS(相等)、角邊角ASA(相等)、邊邊邊SSS(相等)、角角邊AAS(相等)這幾組條件中的某一組條件,我們就能實現對其是全等三角形的判斷. 數學教師不妨從引導型教學方式入手,啟發學生在探索中實現對全等三角形的準確判斷,進而豐富數學教學的形式及內涵.
一、巧設導語,引導學生溫故知新
導語運用得當,一堂課就成功了一半. 數學教學中,導語同樣是激發學生當堂學習興趣的第一步. 因此,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堂課而言,筆者建議:
1. 直言生活,舉出實例
這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要通過激發學生動手、動腦實現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準確判定,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因此,數學教師更要注意貼近生活,開始教學. 具體而言,數學教師在導課時可以先入為主,強化學生對于“全等”(即完全相等)的認識. 然后由共性(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全等)鋪排過渡到個性(三角形全等). 可以隨機詢問:同學們,你們能否舉出例子,生活中哪些圖形是全等的?(排除誤差狀況,答案會有:人的左右眼球、一副乒乓球拍的各自兩個球拍、眼鏡上的兩枚鏡片等)由于它生活化而且極具探討性,因此這樣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聯想空間和聽課興趣.
2. 迂回切題,激發興趣
生活化教學是形式,問題設計是關鍵. 教師要注意在課前導入里通過設計各種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同學們,老師今天早上去菜市場買菜,西紅柿本是5元一斤,我買了兩斤,付給了賣家10元,這是等價交換嗎?(學生回答:是)教師追問,可是回到家稱量,我發現這西紅柿只有一斤半,那你們說,這還是等價交換嗎?(學生回答:不是)一問一答,顯然,我沒有和商家之間實現等價交換. 肯定與否定背后的實質其實是要從一個側面引出話題:如果我沒有及時檢驗物品重量就不一定能實現等價交換,那么對我而言,我就會在生活中遭受損失. 遷移思考:對于兩個圖形,如果我不能看得清楚,我就不能實現對它的準確判斷,兩個看似相等的物品并非相等,那么,以兩個三角形為例,我們拿什么方法來判斷它們是否全等呢?這就需要尋找條件,得出結論,總結相關的定理了. 由此,便完成了新課的順利導入.
二、明確主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曾說:“數學學習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中國教育元老葉圣陶先生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見,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改形式下和蘇教版編寫理念下的全新性探索型教學主旨.
對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除了要實現新課導入環節的引導,更關鍵的,是課堂的安排,筆者建議,教師要著力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 如:隨機找出3~5名學生上黑板畫出他們所認定的全等三角形,并讓其在旁邊注明畫圖順序,以便教師和學生檢驗對錯. 有錯的,再找同學上去改正,強化大家對真理的認識,彼此激勵促進. 最后,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各小組做結,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歸類整理能力,提升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 這種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在教師指導、學生操作下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演示法,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三、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夯實基礎
教師在備課時,要力求實現溫故知新,承前啟后的目標. 由于全等三角形一節歸系于平面幾何的教學里,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前面剛學到了同位角、內錯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等,后面又馬上會學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等,總體而言,前后知識關聯性強,因而,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有機串聯所學知識,力求實現以點帶面的能動教學和學習. 具體說,教師可以在歸納講解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開始一個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試著來類推一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則.
四、善用媒體,引導學生轉換思維
數學教學中,合理使用課件能快速推進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把抽象轉換為形象,把深奧轉換成淺白,把枯燥轉換成生動. 如:動態演繹全等三角形的三種判定公理(邊角邊、邊邊邊、角邊角)和一種判定定理(角角邊). 又如:視頻拓展課外小知識——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剪紙活動時偶爾可通過全等來實現紙張使用的最節約化).
五、及時演練,引導學生自我檢驗
語文作文教學倡導“豹尾”理論,強調了收尾的關鍵.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做到善始善終,尤其是數學學科,課后的練習雖不在多,但一定要精簡,有針對性和區別性,既能檢測和溫習當堂所學,又要兼顧發散思維的作用,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對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學生剛接觸,難免會犯(角角角)(邊邊角)這類判定錯誤,因此,教師在命題時要有針對性,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此外,教師在課后命題時,也可以依據學生發展狀態的不同,引導學生做一些梯度練習,這樣,往往能有效激發部分學生的挑戰欲望,幫助他們在數學學習中保持激情和求知欲.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全等三角形”這一小節的教學在實施引導教學時:要注意科學貫穿教材;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善于利用游戲、課堂討論等豐富課堂形式;積極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適度使用教學課件,增強課堂趣味性;及時進行課后練習,督促學生趁熱打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