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冠楠 高曌
【摘要】當代的90后與00后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里都備受長輩們的寵愛,從而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和較強的個性;同時在學校里也表現出的是生活獨立性較差、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而通過讓學生參加合唱訓練與學習,在感受合唱的集體氛圍與藝術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培養他們的自制能力,并以達到融入集體、促進和諧、做一個有責任感和正確價值觀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合唱訓練;藝術魅力;集體榮譽感;促進;和諧;融入;人才
合唱作為音樂藝術表演的一種常見形式,以它獨有的特點成為建設學校校園文化里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要求將多位歌者集合起來,共同完成和表達同一個歌唱作品。為了達到此項目的,就需要合唱團里的每一位歌者都要在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與歌唱技巧的基礎上時,還要具備一份較強的責任感,并以高度統一的積極態度,同時還需注重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從而共同完成對合唱作品演唱與表現。
合唱的過程是一個積極的、互助的、和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讓每一位參與者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及自身身心的協調與愉悅,而這就是合唱所特有的藝術魅力。
一、合唱的特色——“合”
合唱有別于其他音樂表演形式的重要特色之處的就在于一個“合”字。而這個“合”字里面還包含著有“齊”的意思。
合唱作為一個集體性的表演形式,在演唱時,合唱團演唱的整齊程度是鑒別合唱團訓練與成功表現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想保證在合唱的藝術魅力及聲部間的均衡變化等方面達到良好的表現,就都是在要求保證“齊”的基礎上,才能夠產生和達到的。
1.合唱的組織形式是由指揮、歌者、伴奏三個部分構成。是由若干個獨立的個體組合成一個群體共同合作,完成表演的。這就要求這三個組成部分要具有一定的默契和配合,并且達到高度統一。
在演唱合唱作品中,當作品的前奏響起時,合唱團的全體成員都要根據自己對伴奏的聽覺以及對指揮動作意圖的了解,準確地做到與指揮起拍動作同時發聲,而后還要繼續隨著指揮的手勢、表情與動作,清晰、正確的演唱和表現出作品所要呈現的情感。這就要求成員們必須聽從指揮,集中注意力,并以合唱團的整體表現為中心進行演唱。
2.合唱中各聲部在聲音的狀態及音量與力度上的綜合表現也體現出了“合”的效果。合唱團各個聲部的聲音狀態和演唱效果,直接決定了是否能成功地表現出合唱作品的藝術情感。各聲部除了對音準、節奏、咬字與吐字等基礎性的要求控制準確外,最需要注意控制的就是對聲音的音量和力度這兩個方面的掌控。
由若干個歌者組成的聲部在發聲狀態、口型、氣息控制以及咬字與吐字等方面都應該要求統一成像一個人那樣的靈活表現、整齊劃一;而聲部與聲部之間在對聲音的音量和力度上的控制和表現也應該是相輔相成、合為一體的。
3.合唱團里的所有成員在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達上也要注重“合”。在合唱表演的過程中,既是對整個作品進行欣賞和感受的過程,同時又是對該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應該要把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的所表達的情感與感受進行再次升華與具體表現。而在對一個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達時,難免會出現個人的、不同層次的理解和感受,但是作為合唱,為了保證對作品表達的整體性與準確性,就必須做到所有合唱團成員在理解與情感表達上的統一。此時,合唱團里的指揮就會顯得尤為重要。指揮者對作品情感表達的理解是否到位是決定合唱團整體對作品正確理解與把握表現的必要前提。
二、合唱的精髓是協調個性與統一的關系
在歌唱的藝術里,我們應該知道:獨唱體現的是“個性展示”,而合唱恰恰體現的是“共性展示”。這種“共性”就體現在合唱中的聲響效果——“和聲”中。合唱的聲音藝術效果取決于和聲的效果,而和聲效果又是由合唱團內的各個聲部同時發聲所產生的,再而每個聲部又是由多個歌者同時發聲所構成的。但是,發聲的個體是相對獨立的,所以存在“個性”的狀態也是正常的。當眾多“個性”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必須要體現出“統一”的效果。
一個優秀的合唱團,其成功的訣竅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夠協調和處理好“個性”與“統一”的關系。因為一個整體是建立在以多個個體為基礎之上的。作為合唱團的成員,首先要懂得的就是學會相互配合與相互協作。而作為同一個聲部里的成員,不僅僅是要注意自己在演唱時的狀態,還要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配合,注意歌唱狀態是否一致,比如在音準、節奏、音量和力度等方面;同時在作為一個聲部的層面上時,還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聲部與其他聲部之間在歌唱狀態上是否統一,當聲部與聲部間相互結合后,合唱的豐富聲音色彩、音域的寬廣等特點才能隨之表現出來。
三、合唱對學生的影響
學生參加合唱團訓練的過程是一個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是個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彼此都要受到對方的制約,不能有隨意性。通過加強訓練,學生要學會包容,學會重視他人的存在,讓學生明白在合唱團里沒有“我”只有“我們”,強調和了解個人與整體的關系;其次是要學生學會培養有大局意識,能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和聽從指揮。
1.相互傾聽、相互配合、體現共處意識
合唱訓練與表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加強“個體”與“群體”的交往過程。這個交往過程的特點是“共處”。只有在當每個獨立的歌者懂得了共處,那么才能優秀的完成合唱作品的表演。而要達到這個“完美”的要求,就需要讓合唱團里的每一位學生要懂得和學會相互傾聽與相互配合。相互傾聽,可以讓學生清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別,發現自己或者他人的錯誤,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相互配合,可以發揮各自的優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體現出“共處”。通過對每位學生的“共處”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和養成寬容與包容的情懷,進而達到集體和諧的效果。
2.培養協作能力、增強互助意識、發揚團隊合作精神
記得曾經有人對合唱是這樣描述的:“合唱就像一塊錦緞,每位合唱隊員的聲音就是構成錦緞的絲,光有縱向不行,光有橫向也不行,只有當絲絲縷縷和諧統一交織在一起時,這塊錦緞才會完整美觀”。
合唱是一種以人聲為基礎,附上音樂旋律為紐帶的藝術。在訓練和表演的過程中,互助與協作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發揮各自的演唱水平,還要學會互助與協作。正如匈牙利的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過:“沒有一個東西像合唱這樣,一個人搞好了,會影響大家”。這就說明了一個合唱團內的個體之間的互助與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合唱,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互助意識,懂得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發揚團隊合作意識所取得的效果遠遠大于個人的單打獨斗。而這種效果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上進心,讓學生變得開朗、積極,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持續發展下去。
3.教會學生聽從指揮、培養群體意識
合唱團就是一個整體,而整體就應該要求統一,要想統一就應該有指揮,所以合唱團里指揮的重要性就是無法忽略的。
合唱團里的每一位學生都必須要求服從指揮,根據指揮的手勢、表情,從而清晰指揮的意圖,要求與指揮保持高度一致,在群體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默契配合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
學生在養成服從指揮的習慣后,對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會有“聽從”的習慣,進而能夠很好的聽取和接受他人的意見、建議與幫助,有效的培養群體意識,團結進取的能力。
總之,通過合唱的學習與訓練,讓學生學會在對合唱作品具有共同的理解與表現的同時,還要學會個人要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和所發揮的作用與價值。在合唱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在聲音與表演上所出現的直觀的美,而且還要讓他們體會到一種“心靈體驗與感受”的內在的美,從而讓學生享受合唱這種所獨有的從外到內的綜合性的藝術感受。
合唱,作為一種群體合作的藝術表現,其高度統一與協調的特點,都離不開成員的自控、共處、互助與合作。在對合唱的整體學習中,讓學生走出“自我”,學會參與到群體中來,以培養他們的自律、包容與理解并學會默契配合為目標,使學生懂得平等、團結的意義,從而用合唱的藝術魅力增強大家的集體榮譽感,促進校園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曉寶.中國當代合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學出版社,2013.
[2]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田曉寶,文思隆,石一冰,等.合唱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洪麗華.從合唱藝術看當代青年團隊精神的培育[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
[5]鐘家明.合唱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重要作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簡介:初冠楠(1975-),男,黑龍江富錦人,講師,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主要從事大學音樂教學、合唱指揮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