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在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只有與時俱進,不惟傳統,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變則通,通則久”,才能真正培養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127-01
在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什么是創新精神?其實,創新精神是人們能動性的一種特殊表現,以不循常態、獨辟蹊徑為標志,這種不滿足于既有狀態而著力開拓的思維方式,就是創造性。那么,在歷史課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育觀念必須要更新
過去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導向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考試成績的好壞成為評判學生優劣的主要依據,造成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嚴重后果,壓制了學生個性發展。這樣的教育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型人才,反而阻礙了其發展。歷史教師也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從根本上拋棄舊的教育觀念,走出誤區,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強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全面實施創新教育。
二、教學課堂一定要優化
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必須以優化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因此教師在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激發創新欲望,培養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芭d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边@說明興趣在學習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興趣一旦被喚醒,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會如饑似渴地去涉獵課內外更廣博的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采取多樣化、新穎化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材中“活動與探究”、“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如新教材精美的圖片,也蘊涵著人文關懷,那生動化的編排設計,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時代呼喚創新,在對歷史本體的個性追求中,實現了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人格的塑造。利用歷史教材,激發創新意識。歷史教材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創造,等等,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調動學生的潛能
馬斯洛強調,“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和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結合初中生可塑性強的特點,采取積極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斷開發學生的歷史思維,進一步培養和加強初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形式包括采取集體討論、分組討論、辯論等形式,讓中學生對歷史學科和歷史事件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不斷優化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得初中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更富邏輯性。
初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歷史學科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在講到維新變法運動時,教師可設計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教師可以充分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不論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教師應該都給予表揚或肯定。在這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活躍,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思維不斷活躍,可以進一步講教材知識與課外知識良好的結合起來,做到融會理解,使初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提升自己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案,構建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育教學往往是“三個一”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適應現代教學,涵育人文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三個一”教學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教學觀念是否轉變,首先體現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盡量考慮給學生提供一些激發性的情境,善用各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視覺、聽覺等各方面讓學生去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現歷史,掌握歷史規律。同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和大綱,根據學生不同的層次,設計針對性的探究式學習課題。例如,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時,我從影視作品和網絡媒體上廣泛收集到各種相關素材,讓學生在寬松探究的情境中回答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主要問題有:中國為何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由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逐步淪為受外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民族危機如何一步步加深?這種結局是否可以避免?列強通過什么手段侵略中國?一系列不平等和約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略中國有何新特點?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危機?等問題。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自由發現見解,在這種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當然,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史實,采取科學、嚴謹和全面的思維方法,對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判斷,不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值得強調的是,教師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應加強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教育上的創新,方式上的創新,思維上的創新---創新教育迫在眉捷?!白冋咛煜轮硪病?。只有與時俱進,不惟傳統,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實現偉大復興,才能真正培養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