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啟富
摘 要:如何突破數學抽象性的難點,是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數學比喻,具有激發學生靈感,化解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之功效。借助已知認識未知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重要途徑,當已知與未知不易轉化時,比喻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比喻;數學教學;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78-01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數學課堂上往往是概念、定理法則堆積。而對于初中學生,抽象性思維還有待發展。目前基礎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為了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我們的教學不能只關注少數學習素質好的學生,更多的應該照顧后進生,為他們的學習樹立信心。然而,數學的教學抽象性強,往往這些后進生思維無法達到要求,如何讓后進生也在課堂45 分鐘里得到發展,是每個數學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如果對于數學概念或法則等抽象知識的教學,教師再照本宣科灌輸式進行講授, 那么就會使學生對數學原有的一點興趣喪失殆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靈活地運用自然貼切、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比喻引入教學活動中,即使是只言片語,也會激活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智慧,從而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生為熟、化理為趣,甚至使學生在歡快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毫不費力地解決那些很難說清楚的問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談談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巧用比喻活化課堂,化難為易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比喻,解決符號判斷的混亂
初中數學代數問題中常常會涉及計算的正負號判斷問題,而這些符號的判斷常常讓學生感覺混亂,難以把握。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嘗試:
例如:計算-2+5
在正負數的教學中,我把正、負比喻成考試成績的進退,-2就是退步2 分,+5 就是進步5 分,那么-2+5 就可以比喻成第一次考試比入學成績退步2 分,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礎上進步5分,結果比入學成績進步3 分,即+3。學生對考試成績進退十分熟悉和敏感,這個比喻加深了學生對有理數加減的理解,避免法則死記帶來的混亂,即便學到后面,依舊記憶猶新。再如:計算-32 和(-3)2 時,學生往往不知道計算結果到底是正數還是負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讓學生先判斷結果的符號,可到底如何判斷呢?教學中,我把括號比喻成一座冰冷的城墻,城里缺水斷糧,可憐的“-”想出去,對不起,門外有告示,排單雙號,雙號不準“-”號出城,這樣“-”就餓死在城里,而單號自由通行,“-”就活躍在城門外了。于是每每遇到這類問題,首先提問學生今天城里有無“-”。如果在城里,再看看今天是單號還是雙號,單號可出城,最后在城外數數“-”的個數,奇數個的話計算的結果就是負的,反之是正的。雙號不可出城,“-”就湮滅在城里。如果遇到(-(-3)3)2此類較復雜的計算,仍然可以用兩重城門來比喻。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比喻的確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不再為計算符號的判斷難而煩惱了。
二、代數式的變形
例如:因式分解2ab2-4a2b=2ab(b-2a)
本題要用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在提公因式法的教學中,我把提公因式比喻成地主到農戶家搜刮糧食,每家每戶交的要東西一樣,而且每家每戶都擁有的東西要全部上交。可憐的農戶,只能在地主走后關起門來藏起剩下的糧食。有了這樣的比喻,學生就會注意在提公因式的時候看看是否提盡所有公因式,以及公因式是否正確。
再如:化簡 。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犯 =a 的錯誤,經多次糾正、強調后效果甚微。我告訴學生可以把“ ”看做一間房子,房子里的a 手上有配套的一把鑰匙,但是別忘了,即便a 走出了房門,仍然還在院子(絕對值符號“︱︱”)里,這是兩堵高高的墻,能不能出去還得看a 的體質如何。體質較好甚至健壯(a>0)的直接爬出去,而體質虛弱(a<0)的爬出去就會被刮傷,貼上了創可貼(即負號)!全班大笑, 而學生也在這次笑聲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的內涵。在以后的解題應用中, 出錯的學生就極少了。這就充分說明了比喻在這次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2x+1=3x-2
學生在變形方程時不知道如何放置這些項,以及是否需要變號。在教學中,我把等號比作一座橋,橋的左邊看做含未知數的那些項的家鄉,把橋的右邊比作常數的家鄉。3x 和1 都常年背井離鄉。如今,他們穿著要和平常不一樣的衣服(變號)衣錦還鄉,回到橋對岸的家(等號的另一邊)。
四、一次函數一般形式:y=kx+b(k≠0)
我把一次函數y=kx+b 中,y 比作戰士x的營地,x 前有攔路虎(k)后又追兵(b),優秀的士兵甩掉追兵以后就剩下前面的敵人,這個優秀的士兵就是正比例函數。當然,不管士兵是不是優秀,都是一個陣營的,所以正比例函數仍然是一次函數。
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的教學中,為說明若a>b 時不等式組的解集是x>a,學生用同大取大的結論去運用時,對此結論學生非懂非懂。于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操場上有兩個高低不同的欄桿,已知有些人只能跨過低欄桿,有部分人兩種欄桿都能跨過,如果讓你們中的有些人能跨過這高低兩個欄,那么這部分同學跨欄的高度應該是多少? 學生立即回答說:能跨過高欄桿的! 經過用這樣的比喻加以引導后,學生記住并會運用了這一知識點。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設一些比喻,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要比喻設得巧,設得好,就能使本來晦澀難懂的概念、定義、公理、公式變得淺顯明了,有的知識甚至能終生不忘,所以巧妙的比喻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拐杖。但是, 在比喻教學中也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比喻要恰當,其次比喻要用聽者熟悉的事物,再者比喻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另外比喻要具有趣味性。數學教學中像這樣的形象比喻比比皆是,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教學活動中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挖掘生活的素材,編成一些恰當的比喻應用于教學,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智慧。所以,對教學活動的完成是很有效的,甚至會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