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東
摘 要:培養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中可采取如下途徑:聯系生活與物理;掌握學習方法;因材施教;利用實驗。
關鍵詞:初中物理;學習興趣;培養途徑
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加注重學生對科學活動的探究,以及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興趣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的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的結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一、聯系生活與物理
用物理理論聯系生活,是真正學好物理、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途徑。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規律,而且能引起學生對物理的喜好。引領學生體會到物理是實用的,物理就在身邊。聯系生活的對象包括自然現象、現代生活、科學實驗、各種產業部門中的實際問題,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同時注意聯系當前普遍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如能源、環境等問題,使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既重視科學家的發現,又重視發明家的發明。結合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實際問題,把所學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物理的方法,獲得學習物理的樂趣
1.引導學生形成物理思維
物理課堂教學的目的,首先是思維的訓練,其次才是掌握知識。因此,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樂于探究,讓活躍的課堂氣氛感染他們,訓練他們的思維。這樣他們上完一節課,才有所收獲,才有一種成就感,對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產生興趣。課本中設有“想想議議”欄目,其中提出的問題多是基本的問題,我們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恰當要求,鼓勵學生自己獨立鉆研,并給予指導。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領會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過程。無論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還是掌握知識,特別是受到科學素養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個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講述方式與方面,都充分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貫徹這一原則,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培養質疑的習慣。
如,在教學“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一節時,演示實驗:兩個相同大小的橡皮泥,一個捏成團,另一個捏成船形,同時放在水面,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運動狀態,并設疑“都是橡皮泥,為什么做成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學生對此不知其因,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認知沖突,急于知道其原因,學生間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既激起興趣又誘發其思維,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在興趣中愉快地投入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
四、利用實驗引發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進行演示或學生實驗,觀察現象,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基礎。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為了鼓勵學生多動手,盡可能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有的演示實驗可以采取邊講邊實驗的做法,以利于學生更好地觀察現象,提高實驗能力。在教學中可創造條件將有些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為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課本中設了“想想做做”欄目,介紹簡單易做的小實驗。既可以鼓勵學生多動手,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有條件的,在不過多增加負擔的前提下,還可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自己設計一些實驗。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總之,在教學中,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興趣的持久性和廣泛性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興寧市第二中學)
?誗編輯 高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