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 要:將科普讀物《神奇校車》中《光與植物》這一本書的教學方法與現在教師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對初中生物概念教學和探究教學進行一些新的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探究教學
假期里女兒借到了一套在孩子們中間很受歡迎的書:《神奇校車》系列叢書。這些書也吸引了我的眼球。特別是看到《光與植物》這一本的時候,很有感觸,引起了我對初中生物教學的一些思考。
2011版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兩個重點:一是探究教學,二是概念教學。新課標列出了50個重要概念。在這些概念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大家公認的重點和難點概念之一。這個概念屬于是生物學的主干知識,但是它很抽象難懂,還涉及化學知識。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不發達,相應的化學知識也沒有儲備,所以學到這個概念的時候,老師們一般借助實驗探究來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但是我在實際教學的時候發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連在一起教授的,都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學完后學生容易混淆它們的變化過程,在考試涉及相應的題目時答得也不太理想。
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認為原因是學生雖然經歷了理性的探究過程,但是他們的情感因素沒有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所以,雖然他們“知道”了這個知識,但是沒有“感受”到這個知識。結果對于理性思維不夠發達的初中生來說,理解不透徹,印象不深刻,容易出錯。
《神奇校車》系列書的特色就是重在感受,讓孩子們在故事中隨著主人公們一起去探險、體驗和思考,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下面以《光與植物》這本書為例,來談談其中的方法和理念對我們初中生物教學的啟發。
《光與植物》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學生們要演《杰克與魔豆》這場戲,可是負責制作魔豆道具的菲比卻怎么也做不出魔豆來。她用綠色的紙糊的豆莖軟塌塌的,怎么看都不像豆莖;她養的一盆豆子雖然發芽了,卻長不大。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沒有豆莖就演不成戲了!孩子們一籌莫展。這時,他們的老師弗瑞絲小姐說她有辦法,讓孩子們坐上校車。
教學啟發:概念教學的情境引入很重要,要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的渴望和好奇中開始教學。學生的大腦此時處于躍躍欲試的狀態,教學效果最好
故事繼續:這時菲比宣布讓大家等一下,她說既然做好豆莖是她的工作,那么需要做什么應該由她來。
弗瑞絲小姐眼中又閃過那道光,說:“好棒的主意,我們馬上把你種下去。”
于是校車上的光把菲比縮小成了一株小小的綠色豆苗。弗瑞絲小姐把她種在菜園里的一棵馬鈴薯旁邊,讓她向馬鈴薯學習,茁壯成長。
教學啟發之一:菲比說的話是一個教學過程生成的資源,弗瑞絲小姐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這個資源。我們老師也要能夠巧妙地利用學生的生成資源,靈活展開教學,實現比預設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啟發之二: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把菲比縮小成豆苗,然后種下去,這個想法很奇特。就像《西游記》和其他神話故事能夠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甚至很多大人一樣,把人變成植物可以很大程度地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我們在平時的概念教學時可以借鑒這個方法,用想象力這根魔棒,讓枯燥的、抽象的概念鮮活起來,讓孩子們乘著想象的翅膀,對學習著迷起來!
故事繼續:孩子們圍在菲比旁邊,商量怎么讓她長高。“也許她需要吃點東西”凱莎說,她給了菲比一塊奶酪餅干。
菲比說:“好餓啊,可是我沒法吃人的食物。”
“對呀!”孩子們說:“你要吃植物的食物。”
“怎么才能吃到植物的食物呢?”多羅西開動腦筋,“讓我想想,植物沒有手,不能抓食物,沒有嘴,不能嚼東西,他們是不是靠根來吃東西的?”
教學啟發1:出于對菲比的關心和對豆莖長高原因的好奇,孩子們的討論是自發產生的,問題也是自己提出的,這個比我們大多數的課堂要精彩。我們的問題一般是由老師提出來,學生被動的思考,討論是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能不能創設情境,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想自己去思考和討論呢?孩子們都是有愛心和好奇心的,我們需要思考在教學中怎么去激發他們的愛心和好奇心來用于學習。
教學啟發2:多羅西的思考過程不就是科學探究的思維過程嗎?他用了比較和假設的思維方法。在與人類吃食物比較之后,他做出了假設。這個思維過程的展開有助于教會學生怎么去思考問題。科學家之所以會有所發現,是因為他們能夠嫻熟地應用思維方法,有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平時生物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學生思維方法的培養。展開一個思維過程,讓學生們去模仿,去體驗,是初中階段培養思維方法的主要途徑之一。
教學啟示3:教學中,在學生討論時我們老師的定位是什么呢?弗瑞絲小姐的定位是一個幫助者的角色,當孩子們出現問題時,她會立刻幫助他們深入探究。并且這些問題的出現大多在她的預料之中。從“弗瑞絲小姐就想聽這句話”可以看出她早就預設好了這個問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學習這一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多做預設,能夠有備無患。還要注意等待時機,當學生的認識達到預設的程度時,再自然地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就像春雨一樣,在學生的渴望中“潤物細無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
?誗編輯 魏 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