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杰
摘 要:閱讀是學習者獲得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不斷積累詞匯和語言表達形式,而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所以,在充足的語言輸入基礎上,鼓勵并為學生創造機會利用所學進行表達,在寫作中鞏固和檢驗閱讀成果。讀寫課堂,讀和寫要有益結合,最終達到依托閱讀材料滲透出來的文章結構進行輸出和表達的目的。因此,寫應該是課堂的主體組成部分。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寫作
一、閱讀課文,語言輸入
本節課的閱讀材料是一篇有關ASIMOV的人物傳記。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寫作,我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并完成ASIMOV的生平年表,所以在課上我首先讓學生展示一下通過預習所獲得的ASIMOV的相關信息,對課前預習做簡要回顧并導入課堂。
然后,學生閱讀并總結文章結構。人物傳記的結構是在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和提煉的基礎上完成的,而這個結構也是學生寫作的提綱。學生依據提綱閱讀,討論,小組合作找出文中有用的詞句和表達,目的在于對課文信息進一步理解,并為下一步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我曾經在學生中做過一項調查,在寫作中,是什么難住了你,學生的共性問題就是不知道用什么寫,覺得頭腦很空,那么這個環節就解決了學生沒有詞匯準備的困難,為下一步的動筆環節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讀寫課堂中來。
二、組句概括,語言輸出
接下來的組句概括,就是對閱讀中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和輸出的環節,讓學生有機會真正地動腦、動筆,運用已有的語言材料進行表達。幫助學生克服對寫作的畏懼心理,培養寫的信心。在寫作的環節,提示學生充分利用閱讀和討論中所提供的結構和語言材料,按步驟規范寫作。
三、利用所學,完成寫作
有了前面閱讀和討論作鋪墊,我想應該能達到人人能寫,大部分學生會寫的教學效果。在寫作完成后,是小組互評和展示的環節。小組互評的原則中,我加進了這樣一條原則:看誰運用了較多的課文收集詞匯,目的就是要引導大家在表達的時候盡可能地努力運用新輸入的語言材料來達到練習,鞏固語言知識,逐步擴大學生知識儲備,最終提升書面表達層次的目的。
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又離不開每一節課的影響和滲透。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立足課堂,扎實訓練,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成長,壯大!
(作者單位 河北省遷安市第一中學)
?誗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