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
摘 要:新課標指出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彼晕覀兘陶咭P注教材,思考如何好教,關注教什么,關注怎么教;更要關注學生,思考如何教好,學生是個性,我們解讀文本要以生為本,關注學生興趣,關注學生習慣,關注學生閱讀意志力;以文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語文學習與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師生共建生態(tài)課堂。
關鍵詞:關注教材;關注學生;解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69-01
從教實踐經驗中我深深地領悟到教學就好比拍電影,教師既要研讀劇本又要研究演員,扮好總導演的角色,既要導也要演。把理論學習中對這種“雙重”身份的感悟運用到影子研修的實踐中去,讓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收益頗多,略作表述以自勵。
一、關注教材,思考如何好教
從專家的講座中我知道了課堂教學至少要有兩個“關注”:一是關注教什么,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不僅弄清教材的內容和表達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二是關注怎么教,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導師的課堂中,我充分的領悟到了教學中的兩個關注。導師在執(zhí)教《慈母情深》一文時,以“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中的“鼻子一酸”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主旨,體會情感。讓學生從文中勾畫出相關能體現我鼻子一酸的句子,體會母親的善良、慈祥和我對母親的感激與熱愛。既關注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導師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抓住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及外貌的句子相機指導人物描寫方法及表達效果。緊接著安排小練筆,學以致用,真正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統(tǒng)一。
課下,我運用理論研修時學習的教育理念來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我在設計《剝豆》一文時,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的兩個關注認真解讀文本,鉆研教材。我首先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及訓練內容,嘗試著用心解讀文本。我以為,解讀文本就是自己把文本讀懂就行了,其實沒想象的這么簡單。這時教師就應發(fā)揮“導演”的作用,如何“導”才能“演”好呢?所以就得認真思考,教學的哪些內容和方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哪些知識是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點撥才能弄明白的,哪些問題是學生目前無法解決的。在導師的指導下,這堂課決定教給學生人物描寫的方法。以“母親一想到自己瞻前顧后,小心翼翼,實在是大可不必?!币痪錇榍腥朦c,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相機指導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后抓住文本的空白補寫兒子的心理活動,于無聲處見成效。
我在執(zhí)教《林?!分小按笈d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字可大不一樣。這里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兒點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边@一段時,先讓學生自讀悟出嶺的特點,學生一讀就知道主要寫了嶺多。這種學生一讀就會的不用教。除了寫嶺多,還寫了嶺什么特點呢?像這類有一點模糊的問題學生不能一讀就很快得出答案的,就需要教師加以點撥。通過大興安嶺的“嶺”與云橫秦嶺的“嶺”進行對比,突出大興安嶺的“嶺”不險。
二、關注學生,思考如何教好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教學的高度。沒有哪一篇文本是百分之百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的結構,語言表達的形式是一般孩子所不能發(fā)現的,這就需要老師仔細深入地研讀文本,需要老師去發(fā)現這些藏在文本之后的知識,然后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啟發(fā),把這些學習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竊讀記》一課時,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緊緊扣住“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展開教學。我問:從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體會到我竊讀的快樂?從哪些地方又可以體會到作者竊讀的懼怕?然后把充分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邊思考邊批注,疑難處小組合作探究,最后集體交流匯報,學生在整堂課中由被動到主動,由個人到小組,由聽老師講到自己說,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蔽覀冊诮虒W中,面對“魚”和“熊掌”,難以取舍,只想全部和盤托出,但過于追求完美反而導致課堂的不完美,所以我們應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學會取舍,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取一個點或者兩個點進行教學。如執(zhí)教《巨人的花園》一文,有的老師的解讀只是停留在感受巨人的冷酷與自私,領會花園神奇的變化的層面;有的老師則是滿足于解讀“孩子”與“春天”的關系。這樣的解讀并未挖掘出文本中最有價值的內涵,難以真正激活學生的思考。其實,當我們靜心觸摸文本,思索其意蘊時,我們會發(fā)現:那圍墻不純粹是有形的磚墻,也是指人心靈的圍墻;所謂的花園,也具有其意象,暗指人心靈的花園……引導孩子們悟出“快樂要與大家分享”的道理,然后讓孩子們想象巨人的花園后來是什么樣子,并續(xù)寫巨人的花園,彌補了教材的空白。
總之,在語文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要以文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尊重學生的生長需要,遵循語文學習與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師生共建生態(tài)課堂,用心解讀文本,追求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做到先學后教,不學不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多學少教,在課堂中要嘗試自學、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補充等形式,根據不同課型,自由組合,靈活運用,還課堂以生動和靈性。
參考文獻:
[1]《新課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2]《中小學教學參考》,2012:1-12
[3] 汪 潮《小學語文名師培訓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