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麗
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巨大推動力,也是我們地理教學改革的一個新契機。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盡快實現角色轉換,把握新教材知識體系,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注重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提供均等發展機會。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理念 角色轉換 教學方式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156-01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地理教學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知識能力構成,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教師通過外部大的教育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的學習和改進,對地理教學也有了重新的認識和定位,不再將應對高考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更多關注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地理素質的提升,并將地理知識與其它科目知識進行整合,盡可能地實施“大地理”學習觀,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生產聯系起來,不斷擴大地理學習外延的同時,提高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國民的高素質要求,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觀,有意識地去保持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和諧發展。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師和地理教學應該進行哪些改變去適應新的教學形式的需要呢?
1 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盡快實現角色轉換
新課程改革要求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多種方式獲得知識,增加學生知識容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獲取知識、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學習新的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學生觀和學習觀。不再將獲取知識的多少和學習結果作為評價學習成敗的唯一標準,而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求知渠道和方法,強調學生的求知過程。鼓勵學生主動開發、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實現知識獲取的多樣化和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徹底改變將課堂、課本、教師作為知識主要來源的傳統學習方式。教師還要徹底拋棄“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是知識的權威”等落后的觀念,為師生關系進行重新定位。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師不再是課堂學習活動的掌控者,而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在課堂,讓學生不再對教師有戒備心和畏懼感。但是,教師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還承擔著引導的作用,旨在保證學生的學習、合作探究活動切實在本學科的大主題下進行。比如,在學習“旅游地理”內容時,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很容易偏離地理學知識,而對旅游地文化和風土人情傾注更多的熱情。教師的就要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回歸到地理學上,保證學習探究的效率。因此,新課改下的教師角色,從表面上看是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但是卻在學生沒有明顯感覺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的學習在制定的學習目標下進行。這也對新時期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把握新教材知識體系,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
新課標教材與原來的教材相比變化很大:文字簡潔的同時,各類插圖、案例和活動增多;知識面廣度增加,深度降低;教材內容突出時代信息。這些變化是地理課程學習與時俱進的具體表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表現了基礎教育逐步走出深、繁、難的誤區,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學習需要,更加注重學生對基礎地理知識的了解和探究。面對課程內容的改革和學習形式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上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比如,探索活動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會導致課堂活動不易調控;答案的開放性對教師固有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極大的挑戰;課程安排時間不足與豐富的學習內容之間的矛盾;對新教材內容的合理把握和適度整合等。在新的教學形式下,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鉆研教材,并學習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結合新課程各級培訓的教學理論,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分門別類地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比如,結合課本插圖學習地理學科基礎知識;通過詳實資料的補充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地理知識;通過視頻和歷史資料來充實地理學習;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選修內容進行深度探究;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戶外進行地理考察等,努力做到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一致,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學習效果。
3 注重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提供均等發展機會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識的積累。進入高中以后,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人生規劃,或者說人生方向,會表現出不同的地理興趣,即學生關注點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對天文地理感興趣,有的對人文地理比較關注,有的關心人口和經濟發展部分,有的關注環境保護內容,有的關注旅游地理部分等。這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原始動力,能極大催生學習興趣。教師客觀看待這種現象,并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在普遍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興趣,鼓勵學生大力開發課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將地理學習由課內發展到向課外,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理解、驗證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并敢于對課本知識進行質疑。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時,鼓勵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查閱史料、尋訪專家等多種渠道,來了解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人為因素,分析“天災”中的“人禍”因素。比如,為學生提供地質學家馬萬里反對修建三門峽水庫的歷史資料,以及三門峽的最后結局,并提供馬萬里對三峽工程的意見,讓學生對當前最熱門的“三峽影響了局部地區的氣候和地質”的學術理論進行思考和探究;讓學生對當今土地荒漠化引發的沙塵暴頻發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某些所謂“自然災害”中“自然”和“人”各自應當承擔的比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學習觀。
當然,高中階段的地理素質教育,與大學的專業學習不同,學生不可能投入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對某一地理領域進行深度探究。我們能夠做到也只是豐富學習內容,改變學生的求知習慣和方式,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對于漫長的教育發展而言,才剛剛起步。我們的教學還處于探索期,我們對課堂教學的思考還很不成熟。但是,我們已經開始從單純的“知識觀”向“學生觀”改變,開始注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讀身邊的現象,分析自然現象的成因。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人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踐活動中,講文明的高中地理教學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
[1] 任志英.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6).
[2] 劉永英.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201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