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宇
摘 要:語文教學要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文本向實踐拓展,進行必要的課后拓展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拓展性學習 寫作 制作 表演 搜集 實踐性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67-01
對于語文教學,只在課堂上學習了課文并不算學習結束,而應該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文本向實踐拓展,進行必要的課后拓展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課后拓展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學生反思總結、升華情感;有助于學以致用,增強語文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超越文本,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那么,如何開展課后拓展性學習呢?下面介紹幾種活動模式供大家參考。
1 寫作類學習活動
1.1 續寫
續寫,指從原文出發,遵循著原文的思路,對于原文作延伸。續寫有助于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加深對全文旨意的理解。比如,學習了《窮人》一課,可以安排學生續寫故事。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合理創新。可以續寫桑娜一家人,再度遭受種種苦難,以至于最后家破人亡,以此控訴剝削社會的罪惡;也可以想象他們一家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抒寫人們熱愛生活的純潔本性;還可以想象他們一家受到好心人的幫助,從此過上了好日子,贊美同情弱者,關愛他人的人性之美。再如《小木偶的故事》《風箏》《稻草人》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都是很好的續寫題材。
1.2 仿寫
通過仿寫練習,可以學習并實踐課文中成功的寫作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寫作水平。如四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 “可愛的小動物”中高傲的白鵝、淘氣的小貓、慈愛的母雞等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一定讓學生喜愛不已。同一作者筆下的不同動物,不同作者筆下的同一動物,都寫的很傳神,寫作方法很有學習借鑒之處。學習之后,可以安排學生仿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詩是文學的精靈,仿寫小詩也是很有創意的。如學習了五年級上冊第9課《兒童詩兩首》,就可以鼓勵學生仿寫小詩,用兒童童真的語言表達孩子心中美好的情感。
1.3 改寫
改寫練習最常見的是將古詩詞改寫成散文、現代韻文、故事等。通過改寫,既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又能鍛煉斟詞酌句、駕馭語言、改革創新的能力。例如,四年級下冊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可以改寫成散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桃花盛開,水流急湍,水中的鱖魚多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的垂釣,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去。
2 制作類活動
2.1 手抄報
一張手抄報在有限的空間內,既容納豐富的知識內容,又要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這是一個全神貫注、腦手并用的創造過程,是學生文化修養、生活情趣、精神風貌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對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發展個性才能的廣闊天地。如學習“世界遺產”一組課文后,制作“中國名勝古跡報”,學習“中國古典名著” 一組課文之后,制作“中國古典名著拾零”,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烏塔》一組課文后,制作“我的成長足跡、名人指引我成長”的手抄報。
2.2 詩情配畫意
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詞總能在我們大腦中定格成一幅意境優美、富含哲理的畫面。比如,畫畫《挑山工》堅持不懈的背影,畫畫《搭石》上影影綽綽的人影,畫畫《豐碑》紅軍指向前方的手勢,畫畫《游子吟》中慈母“密密縫衣”的情景……
2.3 手工小制作
如學了《秋天的圖畫》讓學生制作秋葉書簽;學了《歡慶》讓學生制作小國旗;學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讓學生制作小指南針;學了《秦兵馬俑》讓學生制作小泥人;學了《麥哨》讓學生做一個麥哨,吹吹麥哨等等。
3 表演類活動
3.1 講故事
對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復述課文,也可以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小朋友聽。適合講故事的課文很多,如《小壁虎借尾巴》《神筆馬良》《紀昌學箭》《扁鵲治病》《草船借箭》等,另外《掩耳盜鈴》《拔苗助長》《濫竽充數》等寓言故事也是很好的故事題材。
3.2 演話劇
有些課文戲劇性很強,或者課文就是劇本。可以讓學生改編成話劇,分組表演。如《小蝌蚪找媽媽》《半截蠟燭》《打電話》等。
4 搜集類活動
搜集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學習內容,擴大知識面,還能提升學習高度,將學習引入更深的層次。搜集的內容一般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賞析材料、參考資料等。搜集的題材可以是文本、圖片、視頻、音頻、模型、實物等。如學習了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組“我國的世界遺產”,可以讓學生利用圖書、網絡等搜集我國世界遺產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世界遺產名錄、宣傳圖片、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導游詞、門票、紀念品、土特產等等,并將搜集內容分享交流。
5 專題實踐性活動
對于一些富有教育意義且社會實踐性較強的專題,可以設計一些易于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在學習了二年級上冊第七組“保護有益動物”專題之后,組織學生開展“保護有益動物,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公益活動。可以讓學生制作鳥巢,栽植綠化樹,環保宣傳,調查水污染情況等。再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奉獻愛心”之后,組織學生開展“我和留守兒童交朋友、孤寡老人是親人、我是小義工”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更真切的體會“搭石”精神,感悟給予、奉獻的快樂。
以上方法,只是拋磚引玉。相信每位教師只要用心思考,善于引導,就會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好方法。我們堅持要做好的就是深入發掘語文課的靈魂,點燃學生啟智求真之火,引導學生暢游于語文之海,而不是墨守成規,拘泥于一洼之水。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鄧捷,主編.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全冊[M].長春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