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鳳
摘 要: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表現得真情實感,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毫無情感可言。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想使學生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學生有感而發,抒情而寫。只要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寫作習慣,寫作完全可以成為一種傾訴的欲望,一種如釋重負的享受。在本文中,筆者分析了“真情實感”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現狀,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真情實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90-01
俗話說得好,“文章不是無情物”。要評論一片作文是不是優秀,不僅需要看學生選用的詞語,還要看能不能夠感染讀者,撼動讀者的內心。然而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大多富有個性與靈氣,總喜歡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暢所欲言。嘰嘰喳喳的有著說不完的調皮話,不時會發出令人叫絕的精彩之言。而一旦作文課,卻象換了個人一樣,愁眉苦臉的,笑聲沒了、靈氣跑了、個性也逃了,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搜腸刮肚也吐不出兩句話來。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恰是我們自以為設計得很“完美”的作文訓練,窒息了青少年的靈性,迫使他們背離了自己的生活,在被預先設定的框框條條中,學著說那些他們不會說,也說不好的“合乎邏輯”、嚴重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假話、空話、套話。究其原因,學生根本就沒有寫作素養,往往是虛構而來,寫出來的文章生硬,因此,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要認清楚“真情實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1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真情實感”的應用現狀
1.1 情感匱乏,流于套路化
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不可避免會受到優秀作文的影響,直接套用優秀作文的寫作立意,但是大多數學生根本就不能寫出新意,而是讓整篇作文的情感淡薄,流于套路化。對于寫作來講,學生的真情實感最為寶貴,因為情感是作文的靈魂。
1.2 例子單一,毫無新意
寫作的時候將一些耳熟能詳的實例貫穿其中,能夠使作文表達的情感更加生動貼切。然而,大多數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都會將實例加進作文中,且都運用的是同一個實例,不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力,給予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講到勤奮上進就會是愛迪生的故事;講到禮讓謙虛就會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1.3 寫作手法,結構模式生搬硬套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學生能夠取得高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應的“作文規則”。而大多學生都會將教師說得沒一句話都記在心里,因此在作文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學生在文章的開頭運用排比句,在文章的結尾運用發人深思的語句;散文要在每段首尾呼應;議論文要注重事例論證的運用等等。上述這些對于作文的寫作直到來講都有很大的益處,但是卻不是評論作文優秀的標準。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可以看到學生并不能夠將上述方法自如運用,而是生硬的套用。
2 將“真情實感”滲透于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
2.1 充分發揮自身得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作文的素材大多數來自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重要性。每個人每天都在生活,每時每刻都有事情發生,只是大多人往往會將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忽略掉,但是生活中的瑣事就是真情實感的體現。學生的作文沒有真情實感,就是因為學生不善于發現,不用心體驗生活,就不能夠獲得真情實感。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對于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受,且每個人的生活都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掌握體驗生活到方法,使學生能夠用心去觀察生活,從而撰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
2.2 聯系實際,注重教材與課外讀物的相互結合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必定都是精品居多,因為教材內容是經過層層篩選而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語文教材,因此,教師要將語文教材中的實例講解清楚,使學生從內心將實例理解清楚,從而與教材的內容產生共鳴,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真情實感”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小學階段學生的識字能力以及閱讀能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課外閱讀都比較反感。然而,課外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發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材料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教材與課外讀物的完美結合,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夠幫助起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學生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做鋪墊。
2.3 合理安排作文課的時間,充分發揮作文評語的作用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將自己體會到的真情實感融入到作文中,筆者認為可以利用作文課的時間與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感,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學生慢慢掌握方法,為學生今后寫作做準備。但是,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作文課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寫作,為的就是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取得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作文評語,大多數教師往往采用直接打勾或者簽閱,這并不能夠使學生明白自己寫作的長處、短處甚至錯誤的地方,不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每個班級天都有幾十人,要教師采用一對一的輔導是有一定的困難,且是不能夠克服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評改學生作文的時候,要將學生的優缺點明確的指出來,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夠使學生將“真情實感”融入到作文中。
3 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單純依靠教師的“教”是不可能完成,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為學生創造更多練習寫作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敘述出來。“真情實感”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真摯的情感,逐步為學生的作文賦予靈魂,最終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7.
[2] 董蓉.中學生作文“真情實感”缺失的歸因及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12.
[3] 劉仁鋼.簡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3(5):125.
[4] 吳春園.情感:作文教學成功的靈魂——作文教學中的情感調動和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