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機構重點業務。本文對陜西省30家金融機構的調查,對理財業務發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強化監測分析;規范信息披露;做好總量調空;推進短票市場。
【關鍵詞】金融機構 理財業務 對策建議
2013年,人行西安分行對全省30家金融機構理財業務開展情況進行專項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全省理財業務發展呈現出五大新特點,隨著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化和各項監管措施的逐步完善,理財業務發展系統性風險有所減弱,但仍存在較多問題值得關注。
一、全省理財業務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是理財業務發展速度趨緩。2013年末,全省理財產品增速,陜西省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累計發行3985期,同比增長31.5%,增速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累計募集資金1197.9億元,同比增長44.6%,增速同比下降27.6個百分點;資金余額1197.9億元,同比增長31.5%。
二是不同機構理財業務發展分化明顯。全國性大型銀行募集資金1486億元,資金余額57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和14.5%;全國性中小銀行募集資金693.4億元,資金余額52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2%和80.8%;區域性中小銀行募集資金79億元,資金余額9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9.6%和185.6%。
三是理財產品期限結構發生轉變。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產品依舊以普通型為主,普通型理財產品募集量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1.8%上升為93.6%。理財產品短期化趨勢發生轉變,三個月以內理財產品占比由65.1%下降為46.5%,三個月以上理財產品占比由34.9%上升為53.5%,其中開放式理財產品出現爆發式增長,同比增長169.6%。按照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理財產品應與所投資資產一一對應,商業銀行被迫改變以往“長拆短”的發行模式。
四是不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上升。保本型理財產品累積募集資金余額為687.7億元,同比下降32.7%;不保本型理財產品累積募集資金余額為1571億元,同比增長66.4%,占比由48%上升為69.6%。保本型理財產品屬于表內業務,需要計提存款準備金,為了降低資金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商業銀行將保本型產品大量轉化為不保本產品。
五是理財資金投向趨于穩健。銀監會《通知》提出,理財資金投資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等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余額以理財資金余額35%與銀行總資產4%為限,受此影響,銀行將資金轉投低風險的標準化債券資產趨勢更為明顯,理財資金投向趨于穩健,一季度,債券及貨幣市場累計募集額達1711.8億元,同比增長31.1%,占全部募集量的比例由66.5%上升為75.8%。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中小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依賴性過高。中小銀行在吸儲能力上較大型銀行存在先天性不足,為滿足監管部門考核指標和本行績效考核雙重需求,中小銀行加大理財產品營銷力度,將其作為吸收存款和“反金融脫媒”的重要工具。全國性中小銀行理財資金余額與存款余額比例為12.4%,遠遠高于全國大型銀行4.1%的水平。各行挖空心思設計理財產品到期日和客戶到賬日,力求理財資金自然轉化為儲蓄存款,但該項存款多為短期停留然后進入表外資金專戶,而居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一般為定期存款轉投理財,存款穩定性較差,中小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派生存款比例過高,資金穩定性存在隱患。
二是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增多加大了投資者風險。銀行在售理財產品中非保本理財產品占比不斷攀升,與非保本相對應的是其產品收益率的上升。由于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多為居民儲戶,其風險識別能力較差,往往過于重視收益率而忽視其虧損風險,加之銀行在宣傳方面的誤導和簽訂協議過程中的不規范,一旦銀行運作不力導致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將使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
三是金融機構通過“創新”規避監管問題凸顯。監管部門規定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要限期轉入表內,銀行不得用理財資金直接購買本行信貸資產,但有些銀行通過所謂“創新”,直接繞開了這兩項規定進行套利。其手段有兩種:一是通過投資公開轉讓市場中掛牌轉的信貸模式,其理財資金可直接購買交易所掛牌的信貸資產;二是理財產品資金以委托貸款形式直接放給公司或項目。這兩種都無需通過信托公司來搭橋。
四是哄抬收益利率可能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同比上升0.36個百分點,顯示理財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由于經營利潤驅使,各家行在吸引客戶的核心要素“收益利率”上大做文章,呈現了收益利率節節攀升態勢,從某種程度上說屬于利率市場化的初步體現,但這種競爭可能導致行業不良競爭,預期收益不能得以實現。
三、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對理財業務的監測管理。要充分了解地區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情況,引導各類機構合規經營。繼續加大對理財業務監測分析力度,及時關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募集資金規模、管理期限等情況,分析其特征和影響,做好統計監測。
二是規范理財業務的信息披露。銀行應科學合理地測算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審慎、合規開發設計理財產品,確保理財產品“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確保向客戶提供全面、完整的理財產品相關信息,使客戶真正了解理財資金的投資資產情況、潛在風險以及預期收益率的測算依據和方法。
三是對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進行適當調控和計劃。規定理財產品發行量的控制范圍,包括時點(月、季、年)以及對應客戶的產品發行量的相關要求,適當限制信托類理財產品發行,減少對宏觀貨幣政策的對沖。堅決遏制理財產品不正當競爭。
四是大力推進短期票據市場建設,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銀行以更高的資金成本留住存款,實際是主動嘗試利率市場化,故理財攬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視為利率市場化的前奏。當下應大力推進短期票據市場建設,通過循環發行1周、15天、21天、30天短期票據,形成有效的市場收益率曲線,進而為銀行產品提供定價依據,為未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孫從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供給行為分析[J].經濟導刊,2011(11).
[2]常瑞明.股份制銀行經營管理呼喚理念創新[J].中國金融家,2005(12).
[3]魯政委.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苦惱[J].中國金融,2013年第4期.
[4]呂樂千.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研究[J].武漢金融,2013年第1期.
[5]常敏,呂德宏.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創新階段及對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8 (10).
作者簡介:馮偉(1983-),男,陜西西安人,經濟學碩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