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祥 苗金燕
摘 要:產學研合作通過政府、企業、社會與高校的互動,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基于學生應用能力培養視角,分析了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借鑒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經驗,提出了“三位一體四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22-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才培養作為一種多主體聯動的育人模式,不是學校的“內部事務”,而是涉及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1],必須要有社會的廣泛參與。產學研合作,作為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使命[2],從理論和實踐上來看,也是當代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一、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相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3]。它最早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赫爾曼·施耐德提出,主要強調學生在校期間的技能學習,以提高畢業后就業競爭力為目標;主要針對工科專業學生。美國職業教育學會后來正式界定產學研合作教育為“一種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的理念”[4]。
(二)國內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當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產學研合作教育也在學習和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概括起來,其基本模式主要如下。
1.學習式產學研合作模式。此種模式學生的培養主要在學校進行。在學生培養方案中,除了特定的理論學習以外,還嵌入了實習實訓教學模塊。一方面,可利用學校的實驗設備,通過教師的實驗演示來進行學習,如工程制圖、精工實習等;另一方面,可將企業的特定需求模塊加入到教學環節中,由企業人員和學校教師負責進行講解和培訓,培養學生特定的知識,其核心是理論學習中加入特定的實訓模塊,由教師進行示范引導,培養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
2.參與式產學研合作模式。參與式產學研合作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性。即在校企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參加由企業冠名或贊助的帶有一定企業需求的各種項目比賽、競賽活動、科技活動和社團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創新來完成相應項目,從而得到能力的鍛煉和自身素質的提高的一種模式。其核心在于學生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3.體驗式產學研合作模式。體驗式產學研合作模式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此種模式需要學生走出校門,到企業現場或工程實地進行學習和鍛煉,包括認知參觀、頂崗鍛煉、帶薪實習,以及“3+1”分段式培養和“訂單式培養”等。此種模式能夠給予學生真實的企業環境和工作環境,使得學生能夠有著直觀的感受和親自的體驗,從而能夠真正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但此種模式又受到眾多條件如實習時間、場地等的限制,往往不能夠深入。
二、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分析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國外進行了很多年,其中美國的CBE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德國的“雙元制”和加拿大的“三結合”模式最具有典型性,但又各有側重,均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技能。相比國外,國內的產學研結合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學為主、以知識灌輸為主、以完成任務為主的“三為主”狀態,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案系統性設計不足,動力機制缺乏,存在著時間分散、針對性不強、深入程度不夠、考核困難等眾多問題。
1.產學研合作教育系統性不足。當前,各大高校包括職業院校在進行大學生培養時,都把實踐能力作為培養的一個方面加入到了培養方案中去,但實施效果卻并不明顯。對學生的產學研合作教育主要停留在參觀了解、頂崗實習的初級階段,參觀了解和頂崗實習也都是走馬觀花、應付了事,實踐時間長短不一,實踐的內容大同小異,不具有個人針對性,沒有相應的考核和效果評估,學生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產學研合作教育動力機制不足。產學研合作教育涉及到學校、企業和學生個人,理論上講可以三方互利共贏,但實際操作中,合作的動力機機制往往不足。特別是作為合作教育中的企業方,因其追求的是經濟效益,這種合作又往往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反而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因此企業在合作中的動力不足。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體,雖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動力,但限于經費、安全等問題,并且隨著擴招帶來的影響,根本不能組織那么多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同時很多指導教師本身就缺少工程實踐經驗,所以導致學校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學生作為直接受益人,也想著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得到能力的提升,但往往缺少相應的機會,同時習慣了學校相對輕松的學生生活,心態和投入不足,導致最終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3.產學研合作教育考核不足。產學研合作教育難以考核,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產學院合作模式,也沒有一個規范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考核范式,效果評估體系沒有有效的建立起來,導致產學研合作更多的是注重過程,考核易流于形式。考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而對學校、企業沒有相應的考核任務。對學生的考核也主要以學校為主,企業缺乏對學生有效考核的激勵(責任),往往是出具一個實習證明就匆匆了事。
三、“三位一體四結合”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綜合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模式來看,美國的CBE模式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英國的“三明治”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為追求,德國的“二元制”注重職業教育,均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國內學習式、參與式和體驗式三種類型的合作模式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是一個漸進的培養,有很多與國外有共通的地方,學校在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時,應結合各個模式的優勢,通過“三位一體”“四結合”來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endprint
1.三位結合系統性設計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案。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性設計,可參照國外先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綜合各種模式所具有的優點,并結合各個學校的教學實際,設計從學生入學到離校各個階段的產學研合作內容,從認知到了解到參與到體驗到創新的階段式成長過程,并針對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培養內容和考核方式,把學習、參與與體驗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把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學生職業生涯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納入學生學習成長檔案。通過在資源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時間上保證、在內容上深入、在效果上反饋,真正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一體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機制。
2.四方聯動共同促進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在國外得到了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教育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設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管理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獎勵等方式來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高校和企業則需要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加強合作,通過靈活的制度安排,整合各自資源投入到產學研合作教育中來,真正做到產學研參與的各方各得其所、各有獲益。高校要建立面向行業、面向產業的教育培養模式,要切實根據企業需求制訂定學生的培養方案;企業也要履行好社會責任,同時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和選拔優秀人才;學生個人要充分利用好實習實踐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將所學和所用無縫對接,從而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用結合。
3.建立績效反饋的閉環系統。除了做好產學研合作的規劃系統外,在實施層面,還要加大對過程的管理和考核,要通過績效的管理和反饋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學校要改變對教師的評價考核方式,增加教師工程化實踐能力和指導水平,出臺措施鼓勵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企業應建立學生實踐班導師制度,認可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業績,并給與相應的獎勵和補助;學生的考核要注重全過程的量化和跟蹤,并注重反饋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行業主管部門要建立起對學校和企業主體單位的考核指標體系,從制度上保證學校和企業有動力參與到產學研合作教育中來。
結束語
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一種多方參與、具有顯著實踐性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進入社會前的職業性準備。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方的合作參與,需要產學研一體化培養,需要將學生的所學與應用聯系起來,需要將實驗室、實訓室與以后的工作室、操作室聯系起來,做到產學結合、學用結合,真正成為到用人單位滿意、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社會滿意的“人民滿意教育”。
參考文獻:
[1] 隋幸華,劉理.簡論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機制[J].云夢學刊,2013,(1).
[2] 郭廣銀.產學研合作: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使命[J].求是雜志,2012,(1).
[3] 劉莉芳.國外產學研合作成功經驗總計及啟示[J].商業時代,2009,(6).
[4] 李偉銘,黎春燕.產學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5).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