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霞光
摘 要:我們根據龍游當地民間及社區傳統藝術文化特色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等資源,進行了小學美術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開設了龍游西門小學美術地方資源校本課程和創編了校本教材,建立了美術地方課程資源庫。并通過“課堂教學中滲透、單元式開課、專題講座、活動式教學”等不同的形式對美術地方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和利用,為學生美術學習提供寬廣的地方特色資源,推動了學校美術活動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 課程資源 開發
新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管理方式,”并要求“教材編寫要有開放性和彈性,鼓勵教師積極、大膽地開發地方課程資源”。因此,我們提出根據龍游當地民族、民間及社區藝術文化特色和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進行小學美術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為學生美術學習提供寬廣的資源。
龍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縣歷經2224年。龍游山水雋秀,人文薈萃,境內山脈、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峰、巖、洞、湖、潭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00多處。近年來發掘的龍游石窟,規模巨大,氣勢恢宏,構造奇特,謎團重重,被評為世界第9大奇跡。龍游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勤耕好客,民間工藝源遠流長,風土人情特色鮮明,社區環境變化日新月異。這些都為小學美術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豐富文化內涵和物質基礎。
我們開發了學校美術校本課程,把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和龍游各地自然風光資源轉化為美術教學課程資源。其校本課程內容按審美性、典型性、適宜性和可融性的原則進行選擇,充分考慮美術本體學習的規律性、有效學習時間的最大效應性、兒童各年齡階段心理和能力的可行性進行開發,遵循內容排列內在推進和結構的漸進關系,體現與原教材教學內容相融銜接的特性,整體思路按小學三個學段來安排。具體見下表:
小學美術地方資源校本課程目標、內容一覽表
階段 總體目標 學習內容 具體目標要點
第
一
學
段 初步了解和接觸龍游古文化和自然風光,激發學習興趣,嘗試和運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熱愛家鄉的民間藝術之情。 《剪窗花》 初步了解感受民間剪紙藝術,體驗民間剪紙造型、內容、表現主題的藝術特色,激發對民間剪紙的熱愛。
《舞獅舞龍鬧元宵》 初步感受和嘗試用自己喜愛的美術語言表現舞獅舞龍表演藝術,體驗元宵節快樂,激發興趣。
《龍游的古塔》 對自己家鄉的塔進行初步觀察,了解各座塔的造型特色及文化背景,進行大膽泥塑或線描臨摹、創作。
《各式各樣的亭子》 初步觀察了解亭子的造型特色,探索古建筑造型美與畫面組構。
《美麗的靈山江》 欣賞自然風光,初步感受靈山江畔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語言加以描繪。
第
二
學
段 欣賞和感受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優秀民間藝術的魅力,通過觀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創作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營養,積累情感和豐厚文化內涵,形成保護民間藝術和名勝古跡的意識。 《烏石山》 探尋烏石山自然特色與佛教建筑藝術特色,并用勾線設色等方法進行有主題創作。
《葉氏建筑群欣賞》 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欣賞葉氏建筑群的藝術特色,用攝影、寫生等美術語言表達對古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古街小巷寫生》 采用線描的形式描繪古街小巷,感受龍城的老街風貌和藝術特色。
《賽龍舟》 了解龍游傳統節日以及相關文化活動,感受賽龍舟的動人魅力,用國畫媒材大膽創作。
《竹海暢游》 探尋龍南山區“浙西大竹海”數萬畝竹山連綿起伏的自然景色與富有竹鄉畬族文化的民族風情。進行線描寫生創作。
第
三
學
段 利用學生熟悉的文化資源整合為學習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藝術主題創作,從而以探究式學習方式進一步欣賞感悟龍游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傳承和宏揚民間藝術,培養創新精神 《走進龍游古民居苑》 以觀察、探尋、訪問等學習方式欣賞古民居苑建筑的藝術特色,用攝影、寫生、展示、旅游策劃等方式表達對古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竹編工藝欣賞與創作》 感受竹鄉竹編工藝創作魅力,探索表現中強烈對比與和諧的民間美術特色。
《千古之謎龍游石窟》 研討龍游石窟構造的藝術特色,探尋龍游石窟千古之謎,進行想象性主題創作。
《龍游的畫家》 收集、了解龍游畫家的故事,欣賞畫家的代表作,感受繪畫作品的藝術魅力,陶冶審美情趣。
《創意新龍城》 引導學生在充分解讀人文新龍城的前提下大膽地進行自我表現與創作,構想龍游未來,設計制作模型。
我校在開學初把校本課程列入學期教學計劃,每學期至少安排兩個學習內容(三至四個整課課時)。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具體處理各年級教師有一定的自主權。如:一年級上學期我們根據原有教材內容安排了《剪窗花》和《龍游的古塔》這兩個校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剪窗花》與教材上原有的《窗花花》一課作為一個單元,共安排了二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欣賞龍游小南海民間剪紙藝術,體驗當地民間剪紙造型、內容、表現主題的藝術特色為內容;第二課時以教材上原有的《窗花花》一課為教學內容,在前兩節課為基礎上學習剪紙作品的創作。《龍游的古塔》則安排在上完原有教材后,共安排了欣賞古塔、線描古塔、泥塑古塔三個課時。
為使我們所擁有的豐富課程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我們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通過上網查詢,訪問民間藝人,請教文化管理人員,走進古街村落,走進青山秀水,發動同事、學生和家長,幫助搜集等多種途徑探尋民間藝術文化。為了便于搜集素材課題組每位教師都配備了數碼相機。2012年10月,我們引導學生利用“十·一”長假時間開展了“慧眼看家鄉”采風活動,引導學生在節假日外出游玩、走親訪友之際,以攝影、訪問等形式搜集當地富有特色的美術資源。學生拍攝的圖片、了解的口頭傳說來自龍游的四面八方,富有地域特色,豐富了課程資源庫素材。通過近一年對本地課程資源的開發、分類、整理,建立了初具規模的課程資源素材庫。素材庫有各類圖片1000多張,文字資料4萬多字,竹編、剪紙等實物素材幾十件。為課程資源的利用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endprint
美術地方課程資源具有地域型、典型性、適宜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我們探索了多樣靈活的利用形式。
1、課堂教學中滲透
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的地方課程資源。這種形式能使正規課程與校本課程聯系比較緊密,對正規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續、補充。縱觀浙教版小學美術第一冊至第十二冊的內容,每一冊中都有幾課內容與龍游當地課程資源內容具有一致性。如第一冊中的《窗花花》;第七冊中的《喜氣洋洋》、《龍的傳人》、《塔》;第十冊中的《各種各樣的房屋》、《線描房屋》、《線描風景》;第十二冊中的《中國古代建筑欣賞》、《各式各樣的亭子》、《快樂的節日》、《實用藝術品欣賞》等。對待這一類內容,課題組教師能在課前充分準備好與浙教版教材內容一致的當地課程資源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原有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拓展,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如:浙教版美術第十一冊第一課《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教材安排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賞(故宮、長城、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正規教材為中心,安排欣賞了中國古代最經典的一些建筑的藝術特色等內容。第二課時安排了《龍游古代建筑欣賞》,以圖片、文字說明等形式介紹了龍游的古民居、古塔。拓展了原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龍游的古民居、古塔進行觀察、討論、嘗試線描繪畫,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因為這些古民居、古塔就在他們自己的身邊不遠,有些還是他們十分熟悉的。通過這樣的安排,學生對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筑和龍游古代建筑都有了一個比較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印象也會更深刻。
2、單元式開課
單元式開課的地方課程資源與正規課程聯系不如前一類那么緊密,但它能自成體系,所以我們采用了單元式開課。如校本課程中的《竹海暢游》、《美麗的靈山江》、《千古之謎 龍游石窟》、《龍游的畫家》、《創意新龍城》等內容,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就采取了獨立成為一個單元的形式進行教學。單元式設立的校本課我們都安排在完成原有教材內容的教學之后,一個學期的最后兩至三周時間。如2012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最后三周時間,針對六年級學生我就安排了《龍游的畫家》、《創意新龍城》兩個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教學。《龍游的畫家》安排一課時,讓學生收集、了解龍游近代余紹宋、洪瑞、朱傳富、朱秉衡四位畫家的故事,老師搜集了畫家的代表作引導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到當地畫家繪畫作品的藝術魅力,拓展了學生審美視野。《創意新龍城》是一節綜合、探索課,安排了二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充分介紹他們熟悉的龍游城新亮點、新景觀(榮昌廣場、陽光新城、江濱公園、龍洲公園、靈山江雙橋印月……)感受龍游城近年來取得的建設新成就,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在充分解讀人文新龍城的前提下大膽地進行自我表現與創作,構想龍游未來,以小組合作形式設計繪制未來龍游的藍圖。
3、專題講座
有的地方課程資源內容連貫性不強,各個部分可以以專題講座形式進行。如地方風景區的介紹,各個風景區的內容幾乎不同。如果采用以上形式,效果不佳,我們就采用了專題講座的操作形式,每一次專題活動講一風景區。每次講座安排一個課時,時間一般安排在期初、期中或期末。講座前請學生做一些與風景區的有關民間故事、傳說或圖片搜集的準備,教師及時準備好講座稿并搜集相關資料、圖片。
4、活動式教學
對于一些地域性強和內容豐富的地方課程資源,如“龍游古民居苑”、“龍游石窟”,我們則采用活動中學的形式開展,適用于學校美術興趣小組活動。課題實踐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多次室外現場寫生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選修。如:2013 年1月,我們用了二個周的周六藝校課時間(每次三節課)組織美術興趣組學生進行校外寫生藝術實踐活動,實施地方美術課程教學,教學主要針對具有固定空間形式的建筑、自然景色、文化藝術資源開展。從教學形式看,學生走進生活對景寫生,有利于在真實情景中感知對象,教學過程更加充滿活力;從藝術表現上看,當地民間藝術與兒童藝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造型簡潔、夸張、概括、平面化,表現內容常常跨越時空,將不同屬性的事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超現實性。兒童在欣賞評述、感知體驗、創造表達中易于產生親近感。比如,在教學《雞鳴龍洲 雙塔凌云》、《各式各樣的亭子》、《古街小巷寫生》等課時,把學生帶入景點,學生就開始興奮了,我們引導學生抓景物造型特點,學生很快發現龍洲塔魏魏高聳,涼亭八角飛翹,小巷蜿蜒曲折的顯著特點。特點抓住了,學生寫生創作熱情也點燃了,他們用自己喜歡的美術方法(如國畫、版畫、線描、泥塑,或局部或整體)表現主題,展現的作品有的細致描繪、夸張特點,有的展現個人想法、各具特色。可見,這些真實的藝術建筑既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藝術價值的視覺圖象,又是具有傳統民間文化的載體,既能引發兒童的寫生表現欲望,又能使兒童生發情感,在多樣化的表現方法中探究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圖象。
參考文獻:
[1]陳衛和 《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2]滕守堯 《中外綜合藝術教育一百例》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龍游縣西門小學 浙江衢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