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
摘 要:從觀摩公開課后發現公開課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和問題來進行簡要的闡述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從而使公開課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成為提升英語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公開課;問題;教學反思
目前參加了學校的一次公開教學活動,聽課評課,尤其是聽了上課老師談教學設想之后讓我感觸頗深——感覺到我們目前的公開課教學活動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和改進的問題。因此,本文就公開課中反映出的幾個誤區和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相應對策,從而使公開課能真正成為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盲目學習別人的教學設計
在新教材進行一輪甚至是幾輪的教學實踐后,幾乎每種課型都進行過探討型的公開教學活動,并且還有一些優質課的示范教學,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材料,所以之后會把公開課、優秀示范課的教學設計、課件拷貝過來,運用在自己的課堂上,以為這樣既能省去自己備課制作課件的麻煩,又能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應該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都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教學環節進行不下去、學生反應不佳等。
同樣的教學設計,別人操作起來,得心應手,換了一個地方卻變了味道呢?追根究底,關鍵問題是我們忽略了我們的教學對象,從而使我們的教學變得“目中無人”。
在上課之前,備課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必須研究授課的對象。本次公開課的對象為三星級中學高一藝術班的學生,他們的特點是:英語基礎薄弱,底子差,聽力口語能力低。面對這樣基礎的學生,執教老師把評優課的優秀課件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也想上出一節優秀的示范課。可實際操作下來,一方面課件上的教學內容沒有“播放”結束,顯然,教學要求高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費時較多,最終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一方面,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教師把M1 Unit 2 Project Growing pains 這篇文章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得太高,完全忘了自己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地“拿來主義”,完全忽視自己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最終導致了這節課的失敗。
二、為“活動”而活動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在M1 Unit 2 Project Growing pains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體現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用英語積極思維和解決問題,授課教師設計了一些小組活動,如,讓學生work in pairs 討論段落大意,后面又有work in groups討論如何寫一篇關于growing pains的報告。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是為了體現“以人為本”,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學習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可是,在操作過程中效果并沒有預期的好。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教學活動也是脫離學情及學生需求的,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于形式,給人的感覺是這些活動只是為了追求表面效應,造成了為“活動”而活動的嫌疑,這必須引起關注并予以糾正。
教師在選擇活動時目標要明確,定位要準確,應依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確定相應的活動難度和要求。活動過難或過易都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機,容易引起學生的焦慮情緒甚至厭煩心理。因此,我們要注意使語言活動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具有層次性,缺乏層次的活動安排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教師只有關注學生,關注課堂,才能有精彩課堂的呈現。
三、公開教學成為教師口語水平的表演
教師流利的口語是上好一節英語課的前提。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并用不同的語調和語速來控制教學節奏。但是在這節公開課中我注意到整個授課過程教師用英語組織教學的理念始終貫穿整個課堂,而且在上課過程中可能也是為了能完成較多的教學任務,語速、節奏都較快。但是剛才我們已經提到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偏低,這么快的英語口頭表達學生是否有能力接受呢?在這一點上,授課老師再一次忽略了學生上課的反應,一味地進行“填鴨式”“越俎代庖式”的教學,整節課就變成了教師的口語秀,教師完全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完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好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也要學會做學生心聲的傾聽者,貫徹“以生為本”,既要注意整體學生的水平、喜好等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脫離教學對象的施教,教師的表演再精彩沒有學生的共鳴,那都是徒勞的。
公開課是一種特殊的課,是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交流、探討的平臺,是教師之間相互取長補短的場地。本文僅就這一節公開課反思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其他的一些共性問題還有待大家一起帶著科研的眼光去審視。但歸根到底要上好公開課,我們應拋開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做法,從英語教學的實際、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情出發,踏實鉆研,勇于創新,這樣才能把英語公開課真正上成“課堂高效”的教學示范課。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