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葫
【摘 要】羞恥感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本文從家庭教育視角出發,分別論述了恥感教育的困境——“去羞恥化”現象,與恥感教育的出路——家庭恥感培育,其中筆者重點論述了家庭恥感培育應從父母做起,樹立知恥榜樣;多元情感要素共同參與,建立良好道德自我。
【關鍵詞】德育困境 恥感培育 家庭教育 去羞恥化一、道德教育起點之羞恥感
(一)關于羞恥感
1.“羞”“恥”
古漢語中,我們常用“羞”“恥”“辱”來表示羞恥感。《說文解字》里講:“恥,辱也。從耳,心聲。”《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說“羞”為羞愧,在程度上沒有“恥”“辱”重。“以行為性質來衡量,羞不必是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導致的,而愧與恥都與當事者的行為有關。但造成愧的行為與能力不足有關,而恥則緣于行為的不道德。辱的經驗中,受辱者是被動的,而非行為發起者。”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羞恥感”主要定位于“恥”的研究。
2.道德恥感
道德恥感是行為主體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要求,在對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評價或接受他人或社會評價時,產生的一種否定性情感體驗。從這里可以看出,人關于“恥”的情感體驗可以來源于自我評價和他人或社會評價。
(二)中國傳統道德恥感
“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清,勝而無恥。”可見,早在殷商時期,人們便把羞恥感作為一種非常高尚的道德境界予以追求。從古代思想家及教育家的箴言可見,羞恥感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是人們能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前提,也是道德評價最基本的價值尺度。離開了羞恥感,道德教育亦無從談起。
二、道德教育困境之“去羞恥化”
依據引發恥感的評價方式,可以將恥感區分為他律恥感和自律恥感。正如前面說到人關于“恥”的情感體驗來源于他人或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而“去羞恥化”是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的一種消解羞恥感的反道德現象。
(一)去“面子”化
“面子”是指呈現或展示給他人的自體,中國文化對保存而不是羞辱他人的面子有著高度發達的敏感性,且面子是可以給的或留的。然而,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面子”儼然淪為無用之物。很多人對社會上違反道德之事不以為然,認為“存在即合理”。做到尊老愛幼、見義勇為卻要被大肆表彰。這些“去羞恥化”的現象不禁讓人反思。
(二)摒棄自省
所謂自律之恥,指一個人不需要他人的提醒或警示,只要自己一旦起了非分之想或做了不道德行為,內心隨即就主動產生的羞恥感。也有學者認為,自律恥感是行為主體的思想或行為受到來自其自身道德良心的負面評價時,而產生的羞愧心理體驗。可以看出在自律恥感上學者們的觀點都有共同的成分,即“自覺”“良知”“自省”。
三、道德教育出路之家庭恥感培育
從家庭教育視角尋找道德恥感教育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守“面兒”教育,從榜樣父母做起
“面子”的心理實質是羞恥感,對“面子”的重視就是促進個體改過向善的有效的動機力量。因此父母為孩子提供守“面兒”教育,實質上就是培育孩子的羞恥感。
1.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庭為孩子提供心理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及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環境是恥感培育的基礎場所,也是孩子道德成長的最初土壤。讓孩子持續健康地生長在這片溫潤的土壤里能夠促進其羞恥感的發展。
2.適度引導
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個體感受到羞恥之后,便會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來減輕羞恥帶來的痛苦。因此,對于孩子的恥感教育,家長要學會采取和運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對其進行適度的引導,以完善孩子的道德品質。
3.知情結合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恥感教育時,如果一味地強調情感的培養,而忽視認知的教化,不僅會導致孩子產生過度羞恥,形成膽小和自卑的人格障礙,而且將使其產生認知模糊,對于什么事該做或者不該做,以及事情的是非對錯等都沒有清晰正確的認知,因而不能形成正確的榮辱羞恥觀,這就與恥感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了。因此,對孩子的恥感教育要注重知情結合。
(二)多元情感要素共同參與,建立良好的道德自我
1.善與知恥
舍勒認為,羞恥感產生于應然理想完滿與實在的落差、矛盾或沖突,產生于本質要求與現實生活、本真意義與世俗存在之間的不和諧。這就是說羞恥感是在主體意識到自身與善的差距時產生。即羞恥感是將自我呈現在善的面前,通過自我評價而形成的一種感受。因此培養孩子的善感是知恥教育的首要任務,羞恥感以對善的把握為前提,而沒能對善的把握亦即無恥感。正因為心中有善,故羞恥感便是一切美德的發端。
2.意志與知恥
由于恥感源于自我世俗活動與本質、理想、善的差距,且對這種差距羞恥難當、無顏以對,故恥感就內在地包含著去除這種差距的沖動。而這種內在的沖動就需要意志支持。道德具有實踐性品格,而道德的這種實踐品格不在于認知,而在于意志。因此,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使其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3.自尊與知恥
孟子曾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恥之于人大矣‘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若不如別人也不知恥,那又怎么趕得上別人呢。此皆因羞恥感源于自尊情操,其能使個體產生挫敗感,從而激發個體勇于改過,即“知恥近乎勇”矣。
因此家庭教育呼吁家長可以通過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來培養其羞恥感,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不僅是要進行批評教育,還要進行適當的賞識教育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從而使孩子形成適度的羞恥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