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小泉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地理等選修科目教學用時減少。如何實現減量不減質,唯有建設高效課堂,以效益換時間。教師間的反思與合作就是這個理想的翅膀。
關鍵詞:教師;反思;合作;高效課堂
葉瀾說:“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彪S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加上地理等選修學科在高考中地位和學校的現狀,課時大幅度減少,但教學內容和考試要求并沒有減少。如何實現減量不減質,已真真切切地擺在我們地理等選修科目老師面前。我們不少老師以“快步走?;仡^,以增加訓練量”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策略來應對教育變革,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怎樣讓學生快得益,多得益呢?筆者認為,唯有學習并踐行新課程理念,努力建設高效課堂,以效益換時間。如果說高效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么教師間的反思與合作就是實現這個理想的翅膀。下面就我的教學經歷談一點想法。
一、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及時彌補教學之不足,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對后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边@些都說明教師的經驗好比寶庫,開啟的鑰匙就是反思。只有通過反思教學環節,才能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和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技能。余文森又說:“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只有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才能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p>
反思習慣的養成,貴在及時和堅持。反思方法和途徑有多種,其中教學后的及時反思是最常見、最有效的形式,教學反思可以促使教師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審視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尋找課堂教學流程中出現的紕漏,督促自己及時矯正和彌補教學中的問題,也有利于今后揚長避短地進行教學。例如,在新授地球自轉地理意義中的地球自轉周期時,我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讀圖完成太陽日和恒星日的區別和聯系,并要求學生記住。學生在我的指揮下“毫無懸念”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但結果檢測發現,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卻并不理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發現問題出在備課時對教材研究過于膚淺;上課時拿著教案照本宣科,只滿足于解決了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是“什么”的問題,而沒有解決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原因這個“為什么”的問題。沒有創設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氛圍和通過活動增強探究能力。
于是,我調整了教學思路:首先介紹地球自轉周期的概念。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假如地球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如何?(2)假如地球只有公轉沒有自轉如何?(3)假如地球自轉方向不變,而公轉方向自東向西如何?(4)假如地球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同時改變為自東向西如何?學生通過畫圖自主探究得出了結論。教學思路的調整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對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立教于學;教學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研究。所以,教師要經常反思課堂,研究課堂,才能把更多、更高效的課帶給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我們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讓“問題”轉換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案例也要反思,尋找成功的原因,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
二、真誠協作,借力研磨課堂,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塑造成功課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教師,是一個善于揣摩同行和名師的教學方法并為己所用的老師。一個睿智的老師,還是一個懂得合作的老師,是一個善于借助團隊力量提升的老師。平時的常態課,我們不可能像準備公開課那樣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揣摩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且僅憑一己智慧也很難吃透吃準教材,準確把脈教學重、難點,難以形成課堂的豐滿完美。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改變“埋頭拉車”和“單打獨干”的現狀,通過同課異構、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形式,借助團隊的力量,反復研磨課堂,不斷完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同一堂試卷講評課,我的教學思路是:“公布答案—學生自主訂正—小組合作—學生質疑—整理—檢測反饋”,結果學生很快就把存在的問題解決了,這一堂課老師很輕松。反饋的結果錯誤率很高。問題出在學生自主和合作時都是圍著老師的答案轉,至于其他選項為什么錯,思考很少甚至不思考,實質屬于“偽討論、假合作”的課堂。另一位老師做法是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整堂課學生充當的角色是聽眾和書記員,一堂課下來,老師筋疲力盡,學生昏昏欲睡。再一位老師則是不公布答案,錯誤率高的題目讓學生自主訂正、小組合作、成果展示。結果各小組討論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還得條條題目重講。
在備課時,我們把各人的教法整合,形成統一思路,即錯誤率低的題目公布答案—學生自主訂正;錯誤率高的題目—小組合作—小組展示成果—師生合作解疑—學生整理、反思。而教師在合作解疑環節則側重于共性問題的出現原因尋找和分析,側重于解題技巧和思路的歸納和總結。實踐證明,這種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講評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問題的真正解決。
打造高效課堂除了注重同學科內的通力合作外,我認為還要進行跨學科備課和聽課,實現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因為地理學科是一門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加之新課程的實施地理高考命題已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所以單純學科間的合作已不能適應目前教育改革形勢的需要,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地理問題。所以,地理教師要主動與其他學科或其他年級教師合作,探討借助相關學科解決一些地理問題和現象的方法。如,地球公轉速度變化特點,一個太陽日為24小時是一個均值等都可以借助物理的開普勒運動定律;又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晝夜更替周期可以借助數學知識得到解決。因此,合作將成為地理教學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地理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有待于任課教師反思和合作。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余文森,連榕.教師專業發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