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摘?;要:作為職業教育強省的廣東省,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拉開了技工院校借鑒先進職教國家經驗、深化校企合作的序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近幾年更是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推進校企合作開展的政策和措施。本文擬通過對廣東省校企合作政策的分析以及對廣東省部分企業和學校的問卷調查,闡明政策對企業及學校的影響,為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技工院校?;政策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之后,國家下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2002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加強對全國職教工作的統籌和扶持,改革與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201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切實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一、廣東省的校企合作政策
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技工教育高度重視,做出了一系列相應的決策,主要分為2006年和2011年兩輪政策。
1.2006年第一輪政策
2005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并下發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經過多次討論、實地調研、召開座談和反復修改,2006年正式頒布《廣東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實施綱要(2006—2020年)》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了加大技工教育財政投入,加強技工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待遇等政策制度保障,并決定實施智力扶貧、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能培訓三大工程。
2.2011年第二輪政策
長期以來,廣東省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實行教育廳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兩個部門分別歸口管理的體制。近年來,關于理順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的問題被頻頻提出,技工教育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還是統一劃到教育部門管理成為爭議的核心。分管教育的肖志恒副省長創造性地提出,以“統一發展規劃、統一招生平臺、統一經費投入、統一資源配置、統一人才培養評價標準”的“五統一政策”為核心,研究出臺統籌推進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決定及規劃綱要的文件。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分別牽頭起草,在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教育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等部門共同配合下,歷時一年多,2011年6月,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廣東省印發了《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并召開全省職業技術教育會議,在資金投入、師資隊伍建設、技能人才待遇,及校企合作方面都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
作為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門,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省委、省府政策的指引下,也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推進校企合作工作的政策。
2011年1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了《廣東省技工院校“校企雙制”辦學指導意見》。文件指出,各地、各技工院校要加大與產業園區以及園區企業的對接合作力度,不斷拓展對接合作項目,豐富對接合作內容,提升合作層次:一是優先配置技工院校畢業生;二是開展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和鑒定服務;三是開展“校企雙制”合作辦學;四是開展產教研訓對接合作;五是在條件成熟的工業園區設立技工院校校區、分校或分教點。意見還提出要完善相關服務平臺的要求,加快建立園區人力資源保障平臺,加快建立公共實訓平臺,加快建立職業研發應用平臺,加快開發建立信息系統。
2011年12月,為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實施校園對接產業園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校園對接產業園工作,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召開了關于校園對接產業園工作的座談會,出臺了《廣東省技工院校校園對接產業園工作實施意見》,以促進園區企業與技工院校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能人才培養。
二、廣東省校企合作政策的執行情況
為進一步了解各級政策對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的影響,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全省79家企業和34所學校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間從2012年12月到2013年3月共持續三個月,回收問卷共113份,其中有效問卷107份。問卷填寫方式采用筆答、電子郵件及電話訪談三種
形式。
針對企業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73份,以分布在珠三角地區的企業為主,涉及汽車、路橋、物流、電子、機電、印刷、服裝制造、船舶運輸等多個行業;針對學校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4份,調查對象以省部屬或高級以上技工院校為主,同時也包括部分市屬技工院校,答卷人主要為各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負責人。
廣東省企業和技工院校的調查問卷分析說明,政策在執行過程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包括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問題的特性以及政策以外的各種因素。目前,校企合作過程中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主要歸納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制定了宏觀的指導政策,但缺乏可操作的具體的政策法規,特別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在公共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執行主體通過落實國家的各項法律、國家與地方的各種法規、規章,實現公共政策目標,有效完成預定任務。而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政策基本以意見、綱要或通知為主,缺少法律手段所具有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影響了政策的執行力度和執行效果。
二是資金投入遠遠不夠,學校缺少參與的經濟能力,同時也無法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政策的順利執行離不開經濟手段的保障。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能保證企業的利益,而只是為學校提供學生實訓實習的練習場地和設備,就很難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同樣,學校缺乏資金配置實訓所需的設備和培養具有相應能力的師資,就無法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能人才,也就很難將學生輸送進企業,無法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
三是對政策的執行缺少監管,沒有形成完善的考核機制。任何政策的執行都必須有監督予以保證。在國家的校企合作政策中,基本以指導、要求為主,沒有涉及對政策執行的監督檢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2011年開始,連續兩年組織了對全省校企合作工作的督查,但只是針對學校工作進行抽查,對企業則沒有相應的督查措施。
四是對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受眾缺乏政策的認同感。政策認同就是指政策受眾對政策正向的傾向性態度,它體現了“以人為本”,重在“固本培元”,可以提高人們對政策的認同感,能夠促使人們自覺或主動地遵守、服從政策的貫徹執行。通過對校企雙方的問卷調查分析可知,學校、企業對各級校企合作政策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政策的認同度較低,這就直接影響了政策的貫徹執行。
三、完善廣東省政府校企合作政策的建議
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校企合作的執行力度
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政策基本以意見、綱要、通知的形式下發,缺乏法律手段所具有的權威性、穩定性和高效性。我國1996年制定并通過了《職業教育法》,但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進行修訂和完善,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及時建立。因此,我國應以《職業教育法》為基本法,制定并完善企業、職業培訓、稅收等方面的相關法律以保障政策的實施,使得校企合作既有法律法規的制約,又有宏觀政策的調控。
2.制定以企業為主體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與技工院校開展合作
我國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校企合作的宏觀政策,但由于缺乏具體的配套政策而難以落實,可操作性不強。政府應加強各項鼓勵和扶持政策力度,引導、規范和協調校企合作的開展和實施。特別是制定針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獎勵政策或懲罰政策。例如制定以企業為主體的職業培訓政策和每提升一級技能給予一次財政補貼的勞動力培訓政策;制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減免政策的具體實施辦法等。通過這些優惠政策促進和扶持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為技工院校完善實訓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習環境創造條件。
3.加強監管和評估,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考核機制
任何政策的執行都必須有監督予以保證。加強對校企合作政策執行效果的監督檢查,不僅可以確保校企合作政策的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加強和改善校企合作的宏觀調控,促進校企合作的順利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技工教育主管部門應與企業主管部門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對校企雙方的督查和評估,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考核
機制。
4.重視政策宣傳,更新人才觀念
長期以來,“重知識,輕技能”的傳統成才觀念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技能型人才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緊迫性也遠未被社會所理解和認識。因此,要想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首先要提升社會對技工教育的認識,通過有效和連續的政策宣傳,轉變傳統的成才觀念,扭轉社會“重學歷,輕能力”的不合理現象,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深度,促進技工教育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
廣東省交通運輸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