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摘 要 中職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種手段,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和促進,在思想上、靈魂上用美術的魅力去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關鍵詞 以人為本 學習興趣 創新精神 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118-02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中職美術繪畫專業的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我們的中職美術生生源質量越來越差,美術基礎淺,底子薄,學生學習興趣匱乏,學習效果差等問題。為此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幾點探索和嘗試,以求和廣大同仁共勉。
生本教育是當代知名教育家,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郭思樂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突出教得少,學得多,突出合作,突出探究。我在教育教學中立足生本教學理念,根據中職學校的教學特點、教學內容、美術課程設置和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術訓練的模式,強調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強調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本,強調學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教學中國畫《花卉》,我先組織學生到校園觀察月季花的形態、結構、生長規律等,形成感性認識;再結合欣賞古今畫家的月季花作品,介紹中國畫的構圖、墨色變化、筆法等知識,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個別發言,闡述觀點,探索表現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不拘一格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表現花卉,創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美術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它是以職業教育和就業為主,通過知識的傳授進行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以一種美好的心態去面對周邊的一切,面對未來。中職性質的學校的美術教育多數為電腦藝術創作服務,它涉及到了形體、色彩、創意等。中專生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多數人在初中并沒受到過良好的美術教育,他們認為美術就是簡單的照著葫蘆畫個瓢,或者有很多學生甚至認為學習美術需要天賦,沒有天賦怎么學也學不好,從而導致了對美術學習的生疏和畏懼。興趣是成功的基礎。只有不斷推動興趣,才能讓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取得成功。針對中職生而言,絕大部分學生選擇就讀中職學校出發點就是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或者每一單元都把它建立成一個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可以達到成功感,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就是實現大目標的開始。例如在圖案設計的課程中,我編制了設計班標模塊,要求學生設計多幅圖案,融匯不同的藝術語言,并進行構圖,構思,描繪,充分去表現自己的創作形式和創作技巧。學生在創作中成功,收獲成就,激發學習激情,提高學習興趣。
中職美術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要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學習基礎的美術繪畫知識外,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通過欣賞美術作品陶冶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通過欣賞不同的美術作品,講授構圖知識,線條美感,作品的創作背景等讓學生體會到形式美、自然美、藝術美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藝術的靈魂是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多角度能力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美術是藝術活動,學生應該在自己的作品中具有想象力、創造力,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為此,在美術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許多美術教學目標的達成,必須通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啟迪學生的創造想象才可實現。繪畫構圖是美術教學的基本內容,我們要求在學生掌握基本法則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去處理,鼓勵他們打破常規。教師在教學中應把美術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綜合一體,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將各學科綜合利用。要鼓勵學生在不斷嘗試各種材料進行創作表現,發現不同的材料運用會達到不同的效果。刺激學生產生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不拘一格、大膽創作,即使創作的成果不理想,也要鼓勵和贊揚學生勇于創新的意識。學生在創作中力求有新發現,因而作品便充滿著創新意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風格。
客觀評價學生的作品對于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怎樣去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確實是個問題。美術是比較主觀性的學科,這也就出現了同一幅作品有的老師欣賞,有的老師不喜歡這樣的差異。在實踐中,我注意到一些教師以學生繪畫技巧為標準,比如是否“形似”,是否線條流暢、畫面干凈整潔。這樣評價學生的作品,會讓學生單純的覺得繪畫就是模仿,形成了簡單的機械操作。而我認為,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要將學生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作為評價依據,給學生人性化的空間。在教學中,我深刻感受到,如果這樣來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就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學表明,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蘊藏著使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強烈愿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經常為學習主體提供機會,使他們的愿望成為現實。友好的切磋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接受、贊成和重視他人,有利于克服學習主體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拓展積極思維,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協調處理各方面的能力。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