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
【摘 要】語文課的教學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要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的要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這正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語文教學大綱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 分層教學 分類指導
布盧姆認為,要使每個學生對所學學科都能達到掌握水平,必須拋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那種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標準課堂教學情景和假設。這就是要求我們當老師的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學語文傳統教學中“一刀切”“一窩煮”的局面,就要在目標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深化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研究,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實現大面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這一點也是我們當前目標教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難度極大、又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所謂“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就是在目標教學中實行目標分類,學生分層。目標分類即把目標分為達綱目標和發展目標。達綱目標教學大綱規定要達到的目標。達綱目標又可分為基層目標和高層目標。發展目標即是提高目標,它高于大綱、教材要求的目標。在小語閱讀教學中怎樣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呢?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單復互補,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方法,把全班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A(優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設計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要從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使各層次學生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樣才能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小學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聽、說、談、寫的訓練,而每一課又有每一課的具體要求,有每一課的訓練點。制定教學目標就要從大綱、教材出發,從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去考慮達綱目標和發展目標(即提高目標)。這樣制定出來的目標才恰當、全面、具體,體現了層次性。如一位老師執《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三課時,制定的目標是:(1)讀懂第5自然段,會回答課后5、6兩題。(2)認識課文開頭提出問題,中間記事,結尾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 。(3)能用提出問題開頭的方法,自選內容寫一、二段話。從課后題目、教材內容、大綱要求來看目標(1)、(2)是達綱目標,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而制定的目標(3)就是提高目標,是部分學生能達到的。以上的教學目標,是老師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的實際,體現了目標分層的特點。
二、實行預習分層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善于獨立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則適宜在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在這里,有的學生需要更具體的說明解釋,有的學生需要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激勵與強化,而有的學生則可能一聽就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新課的學習,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預習。這一點對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在下放預習提綱時不分層次,統一要求,勢必影響學生的自學興趣,這樣學生絕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預習時可試回答課后問題。要求學生預習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題。第1題全班要完成,第2題大部分學生要完成,第3題,會做的就做。這樣分層預習,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做,就會促使學生向上一層次靠攏,向高層次發展,達到分層推進的目的。
三、教學環節中落實分層推進,分類指導
目標制定好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是關鍵。我們必須把分層教學作為突破口,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有希望提高。
1. 認定目標要有層次性
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是動態的、可變的這一規律,采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不斷上進。因此在認定目標時(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可認定達綱目標和提高目標,讓學生有方向,在他們的心里,除了完成達綱目標以外,爭取完成提高目標。總之,要設法讓全班幾個層次的學生都進入積極的思維探索過程。
2. 導學達標要體現分層教學、因材導達的要求
導學達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決定目標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特點,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實施分層教學,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落實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要求。
3. 達標測評要有層次性
教育目標既要追求優異成績,也要培養參差不齊的才能,要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智力發展。為此,要探求的是計劃一套向優秀學生挑戰的材料,而又不破壞那些不很幸運的學生的信心和學習意志。因此,教師要采用“多途徑的反饋,及時補救”的教學策略,設計不同層次的達標測評題目。
四、改革評價標準,評價也要體現分層的要求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終了環節,往往是安排在教學過程以后的。但布盧姆他不主張這樣做,他把教學評價引入教學過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評價教學理論,促進教學評價觀的根本改革。他認為:“教育必須日益關心所有兒童與青年的最充分的發展,而學校將是尋找能使每個學生達到的最高水平的學習條件。”教學評價觀的改革就是其中一個,要改革評價觀,老師就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評價放在教學過程的后面,而是運用成功的理論,對多個層面的學生及時進行客觀評價,把評價貫穿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