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文
【關鍵詞】生活化 數學教學 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25-02
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輕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功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知識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基于此,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一、立足生活實際,整合教材
中科院研究員張梅玲老師說:“教師要盡量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從生活引入的,盡量從生活引入。”而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兩句話都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仍以本為本,沒有打破教材的束縛,純粹是書本知識到書本知識的傳授,缺少數學知識與生活應用的聯系。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在《圓柱的表面積》教學中,筆者立足于生活實際,摒棄課本中先求側面積再求表面積的編排順序,課前先讓學生包裝一個圓柱形物體,課上再讓學生思考:要包裝一個圓柱形物體需要多少紙,怎么算?接著讓學生動手剪開包裝紙,量出數據并計算出所需紙的面積;再認識三個面的面積之和是圓柱的表面積;最后再出示側面不可以展開的圓柱體,要求學生計算它的表面積。接下來,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求側面展開圖中的長與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進行主動學習和實踐,最終得出底面周長乘以高則為側面積這一結論。通過這樣的課前包裝,課中動手,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對表面積的理解與求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也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重新整合教材內容,使數學知識生活化,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營造生活化情境,促進新知識的有效引入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要營造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數學,體驗數學的形成和發生發展過程,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如在進行《百分率》教學時,筆者引入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比率,如發芽率、及格率、出勤率、合格率等。為了加深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到各班統計后發現,上學期期末考試聾部一年級有8人及格,聾部三年級7人及格,聾部五年級9人及格。想一想,哪個班級的及格率高?老師把題目讀完后,許多學生說聾部五年級的及格率高,有的說是聾部一年級,也有說是聾部三年級。學生的意見不統一,此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只看每個班的及格人數就夠了嗎?怎么辦?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要算出及格率還必須知道每個班各有多少人參加考試。根據學生的回答:聾部一年級有8人參加,聾部三年級8人參加,聾部五年級10人參加,再讓學生計算作出判斷。通過這一情境,學生得以非常直接地理解參加考試的人數與及格率之間的關系。
三、巧編生活練習,培養應用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能力是體現學生學以致用水平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現行的聾校教材中的一些練習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為此,教師要善于創編生活情景題,密切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將練習與生活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長方體的體積》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以下情境:“我校近期將進行外操場圍墻的施工,預計其圍墻長為80米,寬為0.4米,高為2.5米,你能算出這堵墻的體積嗎?”這時學生利用公式很快算出了體積是80立方米。接著筆者又提出:“如果全部用紅磚來砌,我們必須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想到了需要求磚塊的數量。此時筆者又提問:“一塊磚的體積有多大?”(師提供數據:一般紅磚的長23厘米,寬12厘米,高6厘米)之后學生根據筆者提供的信息解決了磚的數量問題。筆者又繼續提出情境假設:“此時圍墻砌好后需要在其周邊與頂面涂抹上水泥,已知每平方米需要水泥8千克,那么整堵圍墻需要多少噸水泥才能滿足需要?”這樣,既復習了上節課的知識,又巧妙地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這樣的練習,既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在價值的認同感。
四、布置生活化數學練習,進一步深化理解知識的構成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聚合著各項信息而綜合呈現的。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得到最真實的數學體驗。基于此,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具有一定生活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應用數學,提高能力。如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后,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入理解。筆者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學校門口過往車輛的數量,然后把每個小組的統計結果匯總。如表1所示。
最后筆者提問:“根據以上信息,你想說些什么?”小組討論后匯報得出的結論:在相同的時間里,經過門口的摩托車最多,客車最少,小車居第二,說明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摩托車已基本普及。這么短的時間里經過了那么多車,說明交通發達了,因此,放學回家要注意安全,要遵守交通規則等。數學實踐活動不在于形式,在于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并在實踐過程中得以獨立思考,鞏固所學,體會知識的力量。
綜上所述,如果教師能立足于教學實際,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度,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因此,作為教學工作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重視課堂與實踐的融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責編 黃珍平)